新农人
本报记者 张立 文/图
岁末年初,是红薯粉条上市的季节。新密市超化镇任沟村张应森家的粉条格外抢手,由于来自果园林下套种的红薯,纯天然、无公害,再加上制作纯手工、无添加,一万多斤很快就销售一空。这位年近50岁的农民迎来转型现代农业的第一笔收入。
张应森20多岁就开始经商,先是在新密城区开了一家小吃店,后来又给附近的耐火材料厂供应原材料,早已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而随着新密经济的转型,依赖资源的耐火材料厂逐步退出市场,张应森也面临转型。
2014年,经过几个月的深思熟虑和市场考察,张应森决定回乡搞农业。“我家所在的任沟村地处新密、登封、禹州三地交界,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帮助当地农民走向富裕,是我一直的愿望。”张应森说,自己家乡有青山绿水,是都市人理想的休闲度假目的地,正在修的密州大道南延和新密南部旅游环线,很快将改变交通不便的现状,也为村庄带来希望。
如何让优势变成现实?张应森凭借20多年的从商经验,首先从种植与养殖上起步。两年来,他先后集中流转了包括荒山在内的近千亩地,从陕西、山东引进种植冬枣二代、大樱桃、杏树、桃树等品种,种满了多个山坡。果树种植需要大量肥料,张应森顺势干起了养殖。临近春节,林下养殖的数百只柴鸡刚刚出手,每斤可以卖到20元,他还散养了数百只羊。张应森说,近年他投入到农业方面的资金已超过500万元,与村民合作成立的合作社安排20多名村民就业。
在他的计划中,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基础,最终发展集采摘、餐饮、住宿、会议接待为一体的农家游项目才是盈利手段。眼下,他正筹备在山上建一个能够接待500人食宿的农家院,同时谋划修建一条1公里多长、5米宽、连接果园和主干道的水泥路。
张应森是农民的儿子,回家投身农业,是他人生的第二次创业,他期待着自己的成功,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偏远山村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