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敞篷火车
广度和深度:拓展与开拓并举
乡野人家(国画) 曹剑丞
又到糍粑喷香时
《民爵士乐十三大师》
一一风荷举(国画) 冯杰
遥远的篦子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敞篷火车

♣ 李开周

民国时期有一种敞篷火车:只有车厢,没有车顶,乘客们在车厢里横七竖八摆放着的长条木凳上露天呆坐,一下雨,个个淋成落汤鸡,不下雨的时候又被太阳晒得像烤猪一样。

我一说敞篷火车,见多识广的现代读者可能会想到欧洲的敞篷观光列车,那也是只有车厢没有车顶的,车速很慢(车速快了能把腮帮子刮歪),在湖光山色中缓缓驶过,乘客凭栏而坐,打着小牌喝着小酒,吃着火锅唱着歌,非常惬意。但是民国版的敞篷火车绝对没有这般惬意,它完全是让农民工以及其他低收入群体乘坐的最简陋最廉价的交通工具。

民国时期的火车是这样的:车头几乎全靠进口,车厢则尽可能自己生产。由于炼钢技术和铆接技术过于落后,同时也为了降低成本,三等车厢和四等车厢的厢体主要用木料制造。各大铁路局雇几个木匠,将榆木和槐木锯成板材,拼成车厢,挖出窗口,装上轮子,往车头后面一挂,就可以坐人了。

那时候的火车头基本上全是蒸汽机车,行驶时噪音极大,震动强烈,上有灰烟火星,下有水点白汽,团团白雾和滚滚黑烟向后飘散,离车头越近的车厢越容易受污染,所以三等车厢和四等车厢要挂在最前面,二等车厢和头等车厢依次靠后。

好,现在问题来了:三四等车厢用木料制造,又紧靠车头,假如车头溅出火星,很容易溅到三四等车厢上,这时三四等车厢很有可能起火,把车厢里的乘客烧死。就算车头没有火星飞溅出来,三四等车厢里某些素质不高的乘客也可能会乱扔烟头,引起火灾。

这可绝非危言耸听。1924年2月,一列从北京开往沈阳的火车上,因为三等车厢里一个乘客点过烟之后顺手扔掉了还在点燃的火柴,火柴燃着了他身边熟睡的乘客的棉袍,棉袍又引燃了座位下面的木板,车厢之内登时浓烟滚滚,乘客们东奔西逃,互相践踏,十七个人被踩死,二十二人被烧死……

为了降低火灾造成的危害,“聪明”的铁路局将一部分三四等车厢去了顶棚,改造成敞篷火车,这样即使失了火,乘客也能呼吸到空气,而不至于很快窒息而死。

敞篷火车的“好处”不止于此,它还能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以及在逼仄的车厢里塞进更多的乘客——反正上面有空气进入,不用担心乘客被憋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每年春运期间,从沧州开往天津的火车、从杭州开往上海的火车、从蚌埠开往浦口的火车,以及从河北各站开往关外的火车上,均会挂上几节票价低廉的敞篷车厢,以便农民工乘坐。所以在那个时代,敞篷火车又被叫作“小工车”。

坐敞篷火车当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第一,敞篷车厢没有固定座位,每个车厢里只有四条长长的木凳,靠着车厢摆成矩形,那就是乘客的座位,你挤得上就坐着,挤不上就站着。车厢中间是一片空地,那儿是放行李的地方,被褥和衣物任意堆放,如果有值钱的东西,你必须揣到怀里。

第二,敞篷车厢无法遮风挡雨,夏天必须忍受暴晒之苦,冬天免不了要受风雪折磨,白天受热,晚上受冻,风餐露宿,苦不堪言。所以在乘坐敞篷火车之前,有经验的乘客一定会带上一卷被褥和一大块油布,冷了裹上被褥,雨天蒙上油布。

第三,每当铁路沿线的顽童往火车上扔石头的时候,敞篷车厢里的乘客都将是第一受害者,因为他们的车速太慢,上面又没有顶棚,石头扑通掉下来,很有可能砸破脑袋。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