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感受《李志亮散文精选》 ♣ 石 英 我关注李志亮同志的散文不下二十年之久,并曾对他的散文作品发表过评论文字。但当我最近获读他新出版的《李志亮散文精选》之后,便发现他的散文创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新的起色,很有必要仔细地品读。 我之所以说“仔细地品读”,并非是一句客气话,而是长期以来对志亮散文由衷而独特的感受。也就是说,读他的散文,绝不可走马观花、掠其大概,因为他的散文不事张扬,却内有厚味。正所谓文如其人,人之品格亦即文之本也。 那么,他的散文近作有了哪些值得注意的进展呢?我觉得:在涉猎的生活面亦即作者视野所及有了较大的扩展,今日的志亮散文,举凡山川风物、人文胜迹、历史人物、革命杰才、亲情乡风乃生世故哲思、艺海拾贝等无所不及,独特光点时有闪现。这充分说明,这些年来作者不甘原地踏步,而力求有新的拓展,新的突破,不仅限于一般的“有感而发”,而更重于广采深掘,从难探进,以求超越过去超越自己,绝不因散文“好写”而率意为之,而反向“不易写”的境界努力。总之,他的进步不是由于“无意识”,而是有强烈意识所达到的结果。 当然,不仅是题材更广,还有掘进之深,他绝不满足于自己的笔能在表面上滑行。风景也好,人物也好,历史如此,现实如此,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深层思考,力图写出表现对象的本质与独特之处。今日的散文作者风起云涌,散文作品铺天盖地,然而少特色、欠深度之弊已逐渐为识者所见,读者常生“审美疲劳”之感。而志亮恰恰秉持“散文写好非易”而走艰辛跋涉之路,乃其作家之为也。 一个是“广”,一个是“深”;一个是跨越,一个是开掘,使人感觉耳目一新。他善于发现,发现哪是自己拥有的较丰厚的“资源”,哪方面是自身的主要突进方向,如此找对了,做对了,笔触也便更是自如了。他的发现是什么,突进的重点又是什么?首先,是珍重前辈革命者留给他的精神财富,其中也包括作者自己的父母亲(革命老干部),对志亮的影响,耳濡目染,在“这一个”作家所产生的良性效应是不可低估的。另一方面,他也非常有意将这些宝贵的营养化为无尽的精神财富,视为散文创作首选的资源。于是,我们就在该书中读到了一批浸润着红色汗液的好散文。如杰出英烈、前辈革命家彭雪枫、邓子恢、吴芝圃等的斗争生活片断,特别是他们的音容笑貌如映眼前,还有雪枫将军的夫人林颖同志与作者父母是战友情谊,读来更加感人。一件黑色上衣的故事具体、鲜明、实在,是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战友情的生死见证,其凝结的感情是以传导数代而不泯。这一切可以称之为直接的具有贯穿意义的精神纽带。 还有间接的,却同样具有贯穿性的意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志士仁人、民族脊梁,可谓不死的英烈人物。他们的事迹对作者而言可以是来自书本和长辈们的淳淳讲述,但其精神的感染力也不可低估,出现在他散文陈列中的有岳飞、文天祥、于谦、戚继光以及群体的爱国英烈,其精神力量写得无不充分饱满,光彩照人。他们与近现代的革命先烈同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秉持的人间正气,志亮自始至终就是这种正气的竭诚推崇者和坚定的维护者,在他的散文中,也清楚无误地体现了这种浩然正气。也是他的散文根本灵魂所在。 对于历史,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剖析,作者一直是情有独钟,除了上述而外,还如诸葛亮、袁崇焕、关羽等人,亦有文章涉猎,作者以辩证分析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分解,也甚具启示意义。 在集中的后一部分,有不少灵秀活泼的生活小品,它们或简洁或轻灵或意趣盎然或文字喜人。事无巨细,文亦大小由之;人生的情趣亦应是多方面的,整集文章也不可能是单一路数,作者有意无意间谐调交糅,正可适应读者多方面的阅读兴趣,此举本身即为善事。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