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干净的圈子 规律的生活 中意的人
三个动作健骨骼
黄永玉曹禺互吐金兰语
古代人如何养老
胶原蛋白美容作用小
“营造”在李庄
用动物的眼睛看世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营造”在李庄

吴画成

仲冬时节,天气日寒。四川宜宾的古镇李庄,寒意愈发浓了。

想到1940年冬天,林徽因带着家人——她年迈的母亲和一双年幼的儿女到达李庄。李庄的林徽因,不是我们在常见的那些文学与影视作品里所看到的林徽因,既无关“人间四月天”,也无涉“太太的客厅”。但这个林徽因,甚至比多年后作为国徽设计者之一的林徽因还要值得人回顾。

林徽因是作为中国营造学社的一员,从昆明迁往李庄的。这已经不是她和家人的第一趟逃难路了。他们最初从北平辗转到长沙,又从长沙的空袭废墟里逃往昆明。1940年,日军把注意力放在了昆明,空袭愈加频繁。几经波折,林徽因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决定去李庄落脚。

中国营造学社,这个主要从事中国古建筑调查与研究的民间学术团体,由曾代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朱启钤于1930年倡导创办。之所以称“营造”而不用“建筑”,如朱启钤所说:“顾以建筑本身虽为吾人所欲研究者最重要之一端,然若专限于建筑本身,则其于全部文化之关系,仍不能彰显。故抉破此范围,而名以‘营造学社’,则凡属实质艺术无不包括。”

梁思成、林徽因可算是营造学社坚韧的象征之一。因为梁思成行前染病留养,林徽因带着老幼随中研院史语所先行出发。从昆明迁往李庄,翻山越岭,渡河过江,一路艰辛自不待言。幼子梁从诫后来回忆:“这条路线,即使今天坐卡车拖儿带女跑一趟,许多人恐怕都吃不消,何况六十年前!当年,没有父亲同行,这一路对于身体本来瘦弱的妈妈是怎样的艰苦,我简直难以想象。”

人唯有在磨难中,能见出坚韧。在那离乱的岁月里,营造学社寥落的同仁,在李庄艰苦的生活中,依然努力做着自己挚爱的工作。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值得钦佩的同仁们,在月亮田的简陋院落里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等一批业内经典著作。

此时,再回头看当年朱启钤为定名“营造”所做的阐释,尤为让人感慨,“营造”背后,能够读出太多家国之念。

摘自《人民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