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红薯面条
新月与火堆
岁月留痕意久长(国画) 王学俊
闺 蜜
《九州·海上牧云记》
营救(油画) 曹又允
母 子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红薯面条

♣ 王宏治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生活还十分艰苦,别说副食,就连白面也很缺乏,我印象最深的是红薯面条。

那时候,村里没有一亩水浇地,人均一亩多的耕地大部分还都在丘陵上,野草全被割掉沤粪上地,植被被破坏殆尽。土地年年干旱,小麦的收成越来越差甚至绝收,加上还要交公粮,能分给一家一户的小麦少得可怜。我记得最困难的一年,生产队只给每口人分了6斤小麦,只有到春节才能吃上白馍。那时候生产队晚上组织群众加班干活,报酬是每人一张白面油馍,干活的劳力们舍不得吃,带回家分给老人和孩子吃。在我的印象里,那简直胜过了今天的山珍海味。

红薯是耐旱作物,地太好时红薯秧子疯长,结的红薯再大也不好吃,要么不甜,要么纤维太多,味同嚼蜡。岭地或山地长出来的红薯“干面面甜”。即使岭地,红薯的产量还是很高,交公粮又不要红薯,所以在当时就成了救命粮。

红薯叶子现在还是受人喜爱的蔬菜,而地下结的红薯则是农民的宝贝了。秋季把秧子铲掉喂牲畜,然后用耙子挖出红薯,捡没受伤的好红薯拉回家下到窖里,一吃就是一冬。挖红薯时很容易碰烂,受伤的红薯是不能下窖的,因为很快就会烂掉。人们用一种切红薯的刨子,把碰烂的红薯切成片,晒干收好,拿到村里的磨坊,在叫作“一风摧”的机器上磨碎,就成了红薯面。

红薯少吃一点感觉很新鲜、很好吃,但天天吃就受不了,吃多了会引起胃里反酸,现在很多过来人还说“一辈子不吃红薯也不着急”。 那时红薯是主要的充饥食品,有句流行语叫“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人们在红薯上大做文章,绞尽脑汁变着法儿做出有关红薯的食品。红薯可以直接蒸、煮、烤、做红薯汤,红薯面可以做红薯面糕、红薯面窝窝,或压成饸烙面,也可以用凉水把红薯面搅拌后,放在搓板上,搓板支撑在开水锅上,用力搓揉,在锅里煮熟就成了搓板面。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专门加工红薯面的机器,用红薯面搅玉米面生产出了面条,起了个洋气的名字叫 “钢丝面”。钢丝面当时风靡一时,就连小孩满月待客也用它来招待亲戚。红薯还可以打碎过滤制成淀粉,再加工成粉条,放现在就叫红薯的深加工。

纯红薯面条的做法,母亲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用白面做面条,是用凉水直接和面,越揉越筋道,最后擀成面片切成面条。但这样做红薯面根本不行,怎么揉都是散的,不可能擀成面片。母亲说,先把一碗水倒锅里烧开,加点碱,再把等量的红薯面倒进去,立即搅拌,然后从锅里取出,放到和面的瓷盆里,趁热下手揉,揉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面团,暂时用布包好防止放凉,再把一个个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面片,切成面条。听听,真是技术活啊。

由于平时吃惯了红薯面,上大学后寄回家的第一封信曾自豪地写道:“我可以天天吃上白馍啦!”春节回老家过年,村里人还把这件事当作笑话讲给孩子们听。

元宵节后,老家的一个姐带来了几斤红薯面。机会来了,妻子想着法开始做红薯面条。她将一半红薯面兑了一半白面,又打进去几个鸡蛋,不用开水烫,照样做成了。儿子吃了一大碗,瞪着眼睛说:“太好吃了!你们小时候天天吃这面,真是太幸福啦!”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