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摘 上一版3
“人民”名义下的殊死博弈
一生才情化作薛涛笺
文人笔下的清明节
木案板比塑料案板好
春风长者
从容向晚
牛黄祛火学问多
莫用救心药预防心绞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人笔下的清明节

张恨水在《清明二题》中曾谈到,清明祭坟的诗可谓数不胜数,却有一首据说是一个农村汉子跪在坟前的呼唤,堪称民间绝唱:“今日是清明,你的儿子来祭坟。哭一声,叫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为何不答应?”这短短几声“天籁”,真的是感人至极,催人泪下。

丰子恺风趣地把清明踏青称作“借墓游春”。

莫言在《檀香刑》中对清明节的描写情趣盎然。他这样写道:清明那天,眉娘撑着一把绘画着许仙游湖遇白蛇的油纸伞,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就为了“要和高密城里的女人们好好地赛一赛”,让男人们“看吧看吧看吧看”。

关于清明节令,叶圣陶先生在《过节》的短文中描写到,父亲辈、我、孩子们三代人对于过节跪拜的不同态度:

“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时,他们的跪拜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

新教育的推行促进时代进步,文中那份浸润于传统节日活动里的敬畏天地、敬畏祖先的虔诚,才是过节应有的文化心态。

乡谚有云“十里不同风,九里不同俗”,而在周作人眼里,清明节扫墓其实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平时,人们忙于各自的事业,无暇去野外游逛,只有在扫墓时才可以聚在一起出门,“妇女儿童欢天喜地,穿得漂漂亮亮去上坟,无形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山头的花木》)。他详细描写过绍兴扫墓的风俗:“清明前后扫墓时,差不多全家出发,旧时女人外出时颇少,如今既是祭祀,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扫墓时候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上坟船里》)。”“草紫苗鲜作夕供,船头满载映山红。”周作人说他家在墓前供十大碗菜,八荤两素,所谓“十碗头”。“灯笼蟹鹞去迢迢,关进书房耐寂寥。盼到清明三月节,上坟船里看姣姣。”(《儿童杂事诗》)渴盼清明到来的迫切心情,怀念逝者不是理由,借此获得一次释放心理压力、亲近自然的绝好机会,才是小孩最真的意念。

对于清明节,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则另辟蹊径。在半个世纪前,他有首《清明》诗:“清明到了/处处桃红柳绿/且别忙着去烧纸/还是给逝者献束花吧……”不忙“烧纸”,忙“献花”,透露出老舍心忧天下为民请命的人生追求。

摘自@千秋胡杨

尺书鲤素的落寞

赵 珩

偶检旧箧,翻出不少近二十多年往来的书信,寄信人中不少是已作古的老先生,纸墨依然,斯人去矣,令人有不胜依稀之感。许多往事,犹如昨日,大抵这就是书牍留给我们的忆念。

自从电脑进入人们的生活,手书的信札就越来越少,而以旧式八行笺和行楷书写的信件更是日渐稀少。旧时的书札有很多格式上的讲究,如上款的各种不同称谓、敬辞,正文后的各种申悃和请鉴、问候,下款署名前的各种谦称,等等。20世纪50年代,许多邮局的门前还有代写书信的,那写信人起始的第一句话总是什么“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或“父母大人膝下敬禀者”之类。

书牍的讲究不仅在行文的流畅、文辞的典雅、称谓的得体,还要讲究法书的艺术。一般来说,法书宜用楷书或行楷、行书,尤其对尊长或新交,忌用草书。原因很简单,是让人一目了然,阅读便利,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信笺的式样虽多种多样,但对尊长或新交则宜用朱丝栏的八行笺,而用于吊唁或自己在服中(即为父母长辈戴孝期间)的信札忌用朱丝栏而改用乌丝栏。笺纸的折叠应是字迹向内,先一直叠,次一横折,大小略如信封。这是最为礼貌的式样。若是字迹向外则是反折,用以报凶或表示绝交,最应避忌。

一通书札能反映出人的个性与文化、审美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大背景,难怪周作人认为尺牍是“文学中特别有趣味的东西”。对书信尺牍的收藏与研究近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作为传达信息和沟通感情的形式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悲哀。当我们坐在电脑前打开自己的邮箱,看着荧屏上过往即逝的电子邮件时,是不是还能想起那旧日韵味深远的尺书鲤素而多少产生一些怀恋之感呢?

摘自@尺书鲤素的落寞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