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道德 让课堂焕发活力
深耕绿色校园 厚植环保理念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道德 让课堂焕发活力
我市“道德课堂”构建与区域推进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 李 杨

不久前,从教育部传来喜讯,由郑州市教育局申报的课程改革案例《郑州市道德课堂的构建与区域推进》,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案例库,这是郑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效被广泛认可的又一有力证明。

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一定程度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市教育局一直在进行道德课堂的研究,不仅构建了道德课堂,而且用“道”的方式、“道”的规律、“道”的创造力实施道德课堂,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课堂教学样式,呈现着生动活泼的教学气象。

在不少业内专家的眼中,道德课堂是一个鲜明新颖而又严肃厚重的教育概念,也是一个很有现实针对性和导向性的教育课题。它一方面鲜明地指出了现有一些课堂的弊病,同时也指出了教育改革、课堂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为课堂革命举起了一面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改革旗帜。

“合乎道、至于德”

什么是道德课堂?这个问题对于我市中小学师生家长来说,一定都不陌生。因为这是在我市课改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生态的课堂,是能够很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是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简言之,就是一种“合乎道、至于德”的课堂。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知识的殿堂,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在现实中,这样的情况也不难见到:本来是活泼好动的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却成了“没有生气的容器”,本来是培养人的课堂教学活动,却成了学生“心智的窒息机”……而道德课堂,就是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强调课堂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正是道德课堂的核心所在。

“郑州道德课堂理念的提出与实践是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表示,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仍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长期以来受传统评价方式及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知识本位、应试本位和分数本位的课堂教学在一些学校仍然存在。

如何才能将课程改革的目标落实到学校,呈现在课堂上?如何才能引导广大教师理解和认同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从而自觉成为改革的实践者?教师究竟要把学生带到哪里?

基于对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的深入思考,我市课程改革开始走上理性探索之路,由此开始了以教育价值为核心的文化重建,开启了以“构建道德课堂”为路径的课程改革实践。我市的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启动探索阶段(2001~2005年)、整体推进阶段(2005~2007年)、重点突破阶段(2007~2010年)和道德课堂建设的常态化发展阶段(2010~2015年)之后,于2015年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十几年来,我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前行,在反思中发展,走过的是一条问题持续解决、注重成果积累、不断生成提升的持续生长之路,是一条郑州基础教育的生态文明之路。

“课堂,拿什么献给学生”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市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既满怀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又冷静地审视着教育的现实,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他们一直站在为学生一生负责的高度,深深思考着这样一个永恒的命题:课堂,究竟该拿什么献给学生。

十几年来,为破解这一命题,全市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校本教研、质量监控等三个关键环节,致力于新课程的新课堂建设,校本教研研究课堂,质量监控监控课堂,促进了课堂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了新课程实施品质的不断提升。校本教研,从理论建设、制度建设的层面上,回落到了“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这一“粗糙的地面”。质量监控,从单一的成绩分析,提升到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学习状态和师生精神共同成长的关注。课堂教学,确立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方向与目标,从课改初期的无所适从,甚至盲从,一步步走向了成熟与理性;从关注课堂方向,到关注课堂道德、关注课堂生命,再到关注课堂文化的重建。

“如果我们把2001~2015年这15年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统称为‘探索之旅’的话,那么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所开启的就是‘创新之旅、创造之旅’。一路走来,从筚路蓝缕到花团锦绣,我们始终坚守新课程改革的信仰,一步步走向了‘构建道德课堂,提升生命质量’的‘诗和远方’。”田保华如是说。

自新课程改革在郑州开始推行的十几年来,我市的道德课堂初步建立起具有独特意蕴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并在较大范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成为一种区域性课改范式。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被广泛应用在郑州市各区域,并对全国的课程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2014年9月,《郑州市道德课堂的构建与区域推进》获得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全国417项获奖成果之一;2017年2月,《郑州市道德课堂的构建与区域推进》课程改革案例,又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案例库,成为全国48项推荐案例之一,将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道德,课堂上空的旗帜”

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是人类最高的目的,道德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既如此,教育事业首先是道德事业,课堂也首先是道德课堂。而道德课堂,绝不仅仅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课堂,更为重要的是,课堂充溢着道德意义,教学是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

在对道德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中,我市坚持只给理念、不给模式的实践思路,不对微观的课堂教学进行直接干预,只设立基本的课堂教学通用原则和基本方法,充分赋予学校和教师课改的自主权,激发了各学校基于校情和学情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热情,在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教学情境下,涌现出了一批道德课堂有效的呈现形态。

郑州一中的主体课堂,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道德课堂有效形态之一。主体课堂以培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以形成学习素养、提升学业水平为路线图,主张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补充、总结、升华。这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教师观念的改变和行为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与价值。

金水区黄河路二小“平等、和谐、自主、合作、生态低碳”的绿色课堂,也是道德课堂理念指引下的有效课堂形态之一,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遵循规律实施课堂教学。绿色课堂,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课堂,是学与教高度和谐的课堂,追求教育的和谐生长,注重对个性的尊重,崇尚健康、无污染、可持续的发展。

而金水区纬三路小学的情智课堂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智慧相互碰撞极具创造性的课堂,也是“合乎道、至于德”的人性化课堂,是道德课堂在一线学校中又一别样化的诠释。

除此之外,郑州二中的移动自主学堂、郑州回中的绿色课堂、郑州九中的生态大课堂、郑州三十四中的文化课堂、郑州七十四中的理解课堂、郑州一零六中学的尚美课堂、郑州一零七中学的生本课堂、郑州实验高中的分享课堂……在道德课堂理念与实践标准的指引下,道德课堂在我市生根发芽,不仅涌现出了诸多典型的道德课堂有效形态,还有以区域推进的案例,比如中原区以生本课堂为道德课堂践行的形式;金水区则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强调内涵建设;惠济区以构建有灵魂的教育为核心,遵循以生为本、文化育人的理念,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完善课程体系。

如今,道德,已经成为了我市广大中小学课堂上空飘扬的一面旗帜。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