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教育回归本真
愉悦创新 阳光校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教育回归本真
道德课堂印象之社会观察
伊河路小学高效课堂
郑州外国语学校“思悟课堂”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多年来,我市的教育界人士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正值我市两会期间,本报特别邀请了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多年来奔跑在教育一线的记者们,请他们谈谈自己对于道德课堂的理解和建议。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说

市人大代表 郑州十九中校长 梁寅峰

“道德课堂”是一种高品质的课堂形态,要求教育者用“合道德”的方式,在保证学生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学习者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

对学生而言,“道德课堂”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把学生“今天的健康成长”和“明天的幸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以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地发展;对教师而言,课堂是教师生命延续的舞台,是教师追求卓越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价值和幸福。

道德课堂强调教学是师生互动和沟通交流的过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师生心理相容、情感交融,课堂上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气氛活跃、紧张而又适度,不同程度和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因而“道德课堂”必须是高效的课堂,必须是能够促进思维发展的课堂,必须是能够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课堂。而那些不能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课堂、不能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求的课堂、不能给学生行为习惯规范的课堂、没效率的课堂都是不道德的课堂。

道德课堂的提出,给了我市各学校课堂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空间,各校也涌现出多种形态、模式的道德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郑州十九中结合“先学、展示、反馈”的教学规律, 结合校情学情实际,明确了课堂教学中“明确目标、自学释疑-合作交流、导学矫正-精讲点拨、延伸迁移-达标检测、自主反思”的基本模式或基本要求,来规范、引导“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还提出了创新学习、贵在自主的课堂七条:“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状态;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促进课堂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培养学生质疑解难;注意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沟通;注意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与创造”。各学科围绕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精心设计学科活动,构建学生生活实践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的桥梁,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重新认识生活经验,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

市政协委员 郑州航空港区中心学校校长 王春喜

道德课堂是由郑州市主抓基础教育的副局长田宝华率先提出,以此为郑州市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主线,经过近十年的精耕细作,不断扩充完善。到今天不但在郑州市基础教育生根发芽,硕果累累,使郑州市的基础教育改革走到全国的前列,更在全国基础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道德课堂是源于过去的旧课堂教学中道德缺失、伪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一种教育主张,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目标与境界。

道德课堂不但有深厚的理论为指导,更落实在行动上,以行动研究为抓手,以课堂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八项基本的教学素养,要遵循道德课堂建设的十项行动策略等。从基础做起,从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开始,如2012年提出“做有灵魂的教育”, 让教育回归本质,让教育回归孩子的心灵,让教育回归“道德”。鼓励教师写博、反思,特别是连续十几年召开全市校本教研工作推进会,一年一会、一会一地、一地一题、一题一解。用行动引领大家确立理念、指导方法、营造氛围,引领文化。到如今道德课堂更上升到做有未来的教育,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高度。

我作为一名小学校长,把道德课堂的理论用行动落实在办学中,提出“质量过硬,特色鲜明,服务贴心”的办学方向,以“爱心、耐心、责任心”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深入课堂,把脉课堂,引导教师反思、交流,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基础宽实、兴趣广泛、学有所长、适应未来”为培养目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师生在和谐的校园里快乐、幸福地共同成长。短短两三年把新学校办得师生快乐、家长满意、社会认可。这得益于道德课堂理论的指导和行动研究具体、细致、深入。

我认为道德课堂的实施主体在教师,重点是校长!校长对道德课堂的理解和执行力是一所学校是否能办好的关键。我认为培训校长,培训教学校长和教务主任是如何把道德课堂这一成熟理论的实践真正落实到位是今后的重点,特别是薄弱地区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更为迫切。

记者说

大河报记者 谭萍

2014年5月29日,我在郑州一中见到了不一样的课堂,令我印象颇深。

这是一节语文课,讲的是“元散曲的艺术特色——以《沉醉东风》四首为例”。每位学生先手拿学习指导书,独立预习,自主学习。10分钟后,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安静的课堂顿时热闹起来。

“为什么《沉醉东风》四个篇章字数不一样?”“渔夫和樵夫,是不是和《沉醉东风》有关?”……学生们争着发问。遇上简单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就解决了;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还会辩论几句。记下同学们问得最多的难题,语文老师在最后的10多分钟内,开始统一解答,进行精讲。这就是郑州一中2010年起开始推行的“主体课堂”改革。作为跑基础教育的记者,我了解到,从小学到中学,郑州的不少学校也在进行着课堂改革。而这些多样的课堂形态,有一个统一的名字:“道德课堂”。

相比之前“满堂灌”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更容易“俘获”学生的心。这种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生态的课堂,已经成为了我市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郑州晚报记者 张勤

在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看来,“道德课堂”是一种高品质的课堂形态,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他表示,“道德课堂”必须是高效的课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在“道德课堂”的打造过程中,市教育局鼓励每一所学校构建基于学校特色和学情特点的课堂形态。经过多年的实践,如今,“道德课堂”已经在郑州各校百花齐放。

在中原区互助路小学,“互助课堂”形态确立。通过“自学初悟”“探究感悟”“交流彻悟”“评价展悟”“知识延悟”五个环节,使得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表演的舞台,而成为学生互助学习、研究、交流的场所,让“教室”真正变成了“学室”。在郑州十一中,“发展课堂”走进实验田。这种课堂模式,先学后教,通过“温故知新”“自主探究”“解难释疑”“反馈迁移”“教学评估”等环节,把主动权充分还给学生,既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期待我市涌现出更多的“道德课堂”,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课堂”,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幸福!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