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深扎”是创作优秀作品的根本
三条辫子
清香春韵(国画) 张海疆
人间四月海棠花
《世界的凛冬》
五台山菩萨顶写生(国画) 陈 轩
矫 正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深扎”是创作优秀作品的根本

——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有感

♣ 八月天

近来,一部主旋律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从“90后”到“60后”的观众,被一网打尽,创下了湖南卫视三年来所有开播电视剧收视率之最,并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据媒体报道,这部反腐大剧自3月28日在湖南卫视开播,即走上了“爆款”之路,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均刷出了惊人的数据,掀起了全民观看热潮。而且,很快原著同名小说热售脱销,付费电子书阅读量破亿。

窃以为,该剧的走红,除了片子品质过硬,直面当下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戳痛点”“接地气”,和编剧的宏大叙事能力之外,其对生活的深入与把握,也是获得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作家、艺术家应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也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必由之路。

《人民的名义》作者是有“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之称的作家、编剧周梅森,他的《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作品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据悉,这是周梅森沉寂八年之后,再度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保持了他一贯贴近时代、家国情怀、重视悬念、层层剥笋的风格。

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力度之大,行动态度之果决,前所未有,引发国内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为充分展现中央反腐工作的坚定决心,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反腐精神,2015年,最高检察院派专员到南京找到周梅森,希望他能写一部新的反腐题材电视剧。周梅森看到了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反腐的大势,更看到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效果,认识到反腐倡廉就是中国的春秋大义。于是他便以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态度,创作一部反映时代特征、突出反腐特点、体现检察特色的正能量作品,《人民的名义》便应运而生。

2015年春节后,周梅森开始深入省检察机关一线体验生活,在江苏各级检察机关、反贪侦查指挥中心、监狱等地采访调查,与办案检察官、纪检干部、监狱干警、服刑贪官等人员座谈,获得了第一手的写作素材。除了体验生活,周梅森认真地把十八大以来反腐的真实案例做了详细的分析。接下来,他用两年时间创作了30余万字的同名小说,后又改写成电视剧本。周梅森认为,这是他创作生涯以来最好的作品,也是他写得最为酣畅淋漓的小说,全面超越了他过去所有的作品。

周梅森在监狱中和一些落马贪官座谈时发现,不少贪官进了监狱后会觉得自己委屈,这让他很震撼,党和政府花了巨大的人力财力资源培养他们,而这些官员们的政治道德和政治伦理没有了。周梅森在以往的作品多以针锋相对的政治交锋为特色,这一次他希望对人性做一些深入挖掘。于是,在作品中,他就使用了一些新的桥段,比如,一位贪官在被抓走之前,最后还给检察官上了一课,尤有讽刺意味。

周梅森多年来对检察系统比较熟悉,这为他虚构人物打下了生活基础。作品中表现的一名“小官巨贪”在家里搜到2亿现金,就有众所周知的现实原型,把他变成一个艺术形象,给观众、读者造成的冲击力都非常大。而作品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是没有原型的,那是从生活中提炼加工来的,虽然是虚构的,但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让读者与观众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非常熟悉的故事和身影。

汉东省、故事大背景也是虚构的,但因为作者对中国目前高压反腐下的政治生态与政法帮、秘书帮等官场圈层文化的熟悉,写起来就得心应手,给人们的感觉很真实。

周梅森2014年曾卷入老家一场股权官司中,这场股权官司的经历,成了他作品中的故事原型,也非常逼真。

《人民的名义》不仅是一部反腐作品,还涵盖了高官、知识分子、商人、市民等各色人等,堪称一幅当代社会的《清明上河图》,由此可见作者生活经验的扎实。

作品中“裸官下岗”之规定、“转帖500次入刑”的法条、“拆出一个新中国”之谬论、 “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等笑谈,带着流行色彩的人物对话,都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掌握之后的提炼加工。

可以说,此部作品既有磅礴跌宕的大气格局,又充满值得深思玩味的细腻之处,这无疑是作者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践的诠释,也是一个作家的勇气和担当。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