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望山美如画(国画) 李鹏飞
四月的乡村
蔚然深秀清华园
蔡京请客
溪山幽居(国画) 孙克明
《艺想天开》
消逝的事物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四月的乡村

♣ 陈爱松

四月的乡村是被斑鸠唤醒的。“咕咕——咕——”一声又一声,从这片树林到那片树林,叫亮了东方,叫绿了皂角树,叫白了洋槐花,叫红了石榴花,叫得家家户户的门在晨光中吱呀一声打开了,扛着锄,挎着篮,推着车,各家都有田里的事儿。这是四月,雨播种,晴收割,时节催人忙。

半坡那块小片地,经过冬冻春开,变得松软如沙,一脚踩下去土就钻进鞋里。地歇了半年,这时就等着种红薯了。街上老石头爱开荒地,种的红薯吃不完,开春时用牛粪筑起暖炕,埋上红薯。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红薯苗一天天长粗了,长壮了。“石头哥,给我留300棵啊。”老石头笑哈哈地答应。这家300,那家500,红薯苗从不愁卖。也有人到镇上去买。要买粗大的,好活;要当心黑根,否则结的红薯是坏的。红薯苗放在篮子里,用湿毛巾娇宠宠地搭着。如果当天太阳太毒,要把苗放在水盆里先养着,太阳偏西时再种。要是正好遇上下雨,那就太感谢老天爷了。挖坑,浇水,丢苗,埋苗。种红薯不是累活,只为吃个新鲜,数量又不多,说说笑笑之间,活儿就干完了。

这两年,父亲看电视农业频道,学会了一种新的种红薯法:先打土埂,再在埂上种红薯。红薯易扎根,长得大。又因为昼夜温差大,红薯也甜。小小的一块地竟大获丰收,切片,洗红薯粉,漏粉条儿,儿女们有吃的,亲戚家也送点。邻居纷纷请教,父亲总是很得意很热情地传授着他的经验。

“枣芽发,种棉花。”母亲每天都要仰脸看一会儿家中的枣树。棉花种是早就准备好了的,只需用草木灰把棉籽搓一搓,棉籽上的细茸毛搓瓷实了,与湿土接触多,芽就好发。凡是当了婆婆外婆的,都密切关注着种花的时节。孙子孙女们的小棉袄小棉裤,还是自己种的棉花穿上更温暖更贴心呀。

花生也是一进四月就开始剥壳的,只等着一场雨下来。只要花生躺在湿润的土地里,过几天来看吧,一行行嫩芽,举着小拳头就站起来了,像写在土地上的绿色诗句,高高低低,平平仄仄。花生收获了,也好给亲戚们送去尝尝。现在走亲戚,最受欢迎的是自己种出来的食物。

种子播下去了,心安了,就盼着天晴。油菜此时已褪去了金黄,把所有的力气都集中到种荚上了,细长的种荚一天天饱满,成熟,鼓胀。农人把家中闲置了一年的镰刀从墙缝中取出来,细细磨着,也磨亮了往昔的回忆,就忍不住笑:割麦有收割机了,镰刀一年也只用这一回了,现在的日子比以前享福多了啊。

割油菜要趁早上,人不受罪,种荚也不易炸到地里。 割下来,或者拉回家里晒,或者就放在地里,过两天带张条纹布来,展开,油菜放上去,脚一踩,菜籽就出来了。油菜产量不高,算下来不如一天打工的收入,但父亲依旧年年种着,不为卖,只是看不得地闲着,再者,他总觉得还是自己打的油吃着香。

麦田里的黄色一天天比绿色浓,“布谷——布谷——”布谷鸟也声声催着,从麦田上空飞过。麦田里,农人们正在薅燕麦,免得燕麦的籽落在地里。眼看过了“立夏”,就要“小满”了,每一粒麦子都是一个小仓库,是渐渐要满了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