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望山美如画(国画) 李鹏飞
四月的乡村
蔚然深秀清华园
蔡京请客
溪山幽居(国画) 孙克明
《艺想天开》
消逝的事物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蔚然深秀清华园

♣ 韩心泽

暮春时节,一次短期学习的机会,让我幸会了“厚德载物”的清华园。

从繁华热闹的北京街市陡然迈过清华大学校门,仿佛一下子来到了蔚然深秀的乡野。一条斜曲的碧溪穿园而过,两岸广植秀拔的杨柳和苍郁的松柏,疏疏密密,掩映着几座绵延的土山,土山上丛生各类花草,葱茏得略显荒芜。林荫草漫之间,廊榭隐在荷塘畔,亭台安在幽径边,都随形就势地散落园中。就连各类各样的教研楼,也没有刻意的布局,转个弯,这里有一座,绕过河,那里有一幢,也如那些亭台廊榭,随意的错落园中。清华园面积有400余公顷,容得下山水与建筑的从容与优雅。

难得京华那几天惠风和畅,气清云白,我一有空闲就在清华园中散步,可直到第三天傍晚,我顺着园中纵横的马路消闲,还因悠游太远,一时不辨东西,一路打听着,才回到住处。事后很快释然:不迷途一次,怎会对清华的阔大与厚朴留下至深的体悟?

清华园里,处处厚积着这座百年名校的历史与文化,氛围散淡又蕴藉。

校园的整个格局,依然隐见清代皇家园林宏大天成的风貌;古雅秀逸的水木清华正廊,还在鉴证着清华“园中园”山光水色的四季变幻;建于1933年的清华西校门,如今仍是清华学子迈进自己理想中的高等学府的象征。穿过始建于1909年的古典优雅的二校门,道路两旁林荫葱郁、光影斑驳,就像一个时光隧道,通往清华园最核心的区域。大礼堂、科学馆、清华学堂、图书馆、日晷等历史建筑,融中国元素与西方经典为一炉,都在前方共处杂陈。

清华园里,一座座用于教学与科研的小楼,很多也都是各个时代的遗存。这些小楼,一堵堵红砖垒砌的墙上,或爬山虎攀到楼顶,或青苔印满墙基,外观都务求简洁。但走进去,内里的布置与设计,却十分的精当与考究。一些别致的天井与回廊,通透了空间,开阔了格局,减缓了楼内的压抑与狭促,显出科学与美学发挥与结合的用心;细节处再恰当地雕镂云饰,点缀芳兰,平添了巧慧典雅气质。徘徊流连其间,想见一代代文化大师、科学巨匠闲在的身影,让人心生羡慕与追慕。

梅贻琦老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是中国近现代大师们的荟萃之地,清华的历史就是半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与科技史,所以,清华的历史建筑甚至内里陈设,就尽可能地封存精神或记忆,不容后来者轻易抹去。我发现,学校近年新建的一幢幢现代化的高层教学楼、住宿区,也都围绕在清华园周边建设,那模样,就像一群后学,恭恭敬敬地围绕在先生们身边,聆听他们穿越时空的谆谆教诲。

清华的历史,仿佛一页页都没有翻过去,铺展在那里,就像大师们未及读完的一本书。王国维的纪念碑、朱自清的雕像,也都没有刻意安放在显眼的地方,那立碑的山麓,或许就是王国维曾感怀世事之地,那安放雕像的所在,确定无疑是佩弦先生当夜荷风中的凝思之处。闻一多、俞平伯、钱伟长、梁思成、林徽因等名人故居依然安在,故人已逝,故景犹存,令人感慨。“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如果大师们在天有灵,回到清华,应不难寻找到他们过往的风物吧。

与校园外北京日新月异的气派街区相比,清华园显得过于朴素,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清华园的阔大,又让人觉得分外奢侈。清华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在阔大的清华园中,历史、文化、风物、个性,都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留存,本身不就是一种“厚德”的体现?

清华承载着自己厚重的历史和无数学子的梦想,百年校园如今已成为首都北京一个景区。单说朱自清笔下的那片荷塘,之所以成为游人游访清华绕不过的景点,可用一句话来解读: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为景观。而许多游人对整个清华园的专程朝圣,不也正因为这片曾经的皇家园林,先是景观沉淀成文化,再是文化熔铸为景观吗?

清华珍重自己的每一段历史,却未沉浸在自己辉煌的历史中止步。清华把历史的书页当成一级级前进的台阶,踏着这些台阶,清华方显有容乃大,厚德载物,方能一直站立在中国文化的极顶与科技的前沿!

在清华学习了近一周,给我们授课的李希光教授让我印象深刻。先生已两鬓染霜,却多次自费带着学生辗转中亚诸国,实地体悟玄奘当年漫漫取经路的颠沛艰险,在大篷车上和学生一起深读“一带一路”。各位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均无所拘束,因势利导,教学相长,各具风格,让我们领略了清华教学环境与教学理念的包容、多样和开放。相信清华的辉煌历史,将在这样的环境与理念浸淫下,一年年从容地续写下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