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家 国 小 人
慕东堂命名记
布谷声声
《语文不是语文书》
牧马人(摄影) 孙建辉
囚禁的章鱼
私 房 菜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私 房 菜

♣ 邈云汉

一个“私”字,豁然道破人情世故的天机。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背景多好,不懂得做人做事,一辈子终究会碌碌无为的。不想碰壁,就要掌握一些交际和沟通的技巧。于是,私房菜主动担当,搭起平台,教人适时适宜来事,活灵活现做人。

私房菜,生于清末光绪年间:高官巨贾竞相攀比自己“吃” 的品位,于是,深宅大院中“家蓄美厨,竞比成风”。欲望与技艺登场较量,自然就会发酵出各色美食。私房菜,看上去极像某些人的专属。冲口味而去的,自称老饕;朝门楣而来的,自号名门;摆饭局说事的,笑称能人。于是,高端会所此起彼伏,在不起眼的角落遮遮掩掩,厨者尽其所能,投其所好,或烹龙煮凤,或镂月裁云,以垂涎的气味、精美的技艺勾引人,任由食客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但最后,贪欲无边的老饕,终被这道怪味羁绊,消失得一点踪迹都没有了。

口舌之欲终归埋葬了富贵。一些官家,只好靠家厨和妻妾烹饪绝技——原本极私密的尊严,捧给别人享用,显摆祖上富贵,赢得些许荣耀感。沦落到如此悲催的地步,长叹世态炎凉的同时,倒给百姓品评贵族文化的机会。如今,品评私房菜,成了大厨和食客亲密交流的心向。

雍容溜走,喧嚣也如期散去,清白寡淡,在好食者的味蕾边游荡。大厨自号“正宗”,以纯真为荣。食者却也实际,只凭口味一决高下。所以,厨艺不属于某个人,善于琢磨的人,可以无休止地创造出神奇;而抱残守缺,恐怕也会日落西山,生存也就当然成了问题。菜谱配料和烹制,更无机密可言。虽然独门配方是大厨的绝学,非嫡亲或门徒不传,但食客,尤其是刁嘴的,启动五官破解机密的能量,如易牙辨别淄渑之水一般,不可小觑。甚至,对大厨临灶的经验与存乎一心的手法,也能明辨一二。对于印刻在锅碗瓢盆上所谓的“独家享用”,食客倒也豁达,貌似专注品味,其实早已心领神会,无暇言它了!

大厨为了生存,迎合南来北往的食客,实是王道,自然要砥砺前行。谭家菜的南北味融合,厉家菜集京菜粤菜之美,毫无非此即彼的地域封闭,亦无老死不相往来的宗派拘束。以烹制燕窝和鱼翅为名的谭家菜,咸甜适口,南北均宜,火候足、下料狠,软烂鲜美,厨功备至;温水泡发鱼翅,精心“吊”制高汤,熬、烹、炖、焖,必然造就上乘极品。创意的大厨,常常把不入眼的家常食材,精细微妙地制作,以一化天下物,是何等的绝妙新奇。有款家常豆腐,切做整齐成丁的小粒,挂蛋黄糊,温油炸黄,老汤煨软,含口香软。加上食客的推波助澜,这私房菜,倒真成了厨艺的研习所。要不,清代的盐商菜和随园菜、上海的莫家菜、张大千的大风堂菜,又怎么由私厨小品华丽转身,成为正统菜系的经典之作呢?

风味之后,更是私房菜的情致格调。不说晶莹剔透的餐具桌饰,不说素朴清秀的线装菜单,餐前汤和餐后果不能不提。汤里的醇厚与滋养,溢满大厨的用心,唇齿间的清香,早已挑得食客的味蕾跃动起来。餐后的果盘甜点,其实只是几粒草莓或几片蜜瓜,摆成楚楚动人的造型而已。亭亭玉立的老板娘姗姗而来,纤声细语几句“多多包涵”“小店生辉”之类的套话,已让食客觉得,自己在品味世界奇珍。就这样,味道袅袅上升到幻想的天堂!

私房菜大隐于市,知味识途才能取得通行证,口耳品评,名声在小圈子里流传。倒是更加彻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句俗语:人不修身,天地不容。“为”是修为,哪里是给自己谋福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