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端午的鸭蛋
追求是一种坚守
鸡蛋壳颜色 与营养无关
“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
爱花 必然爱家
分香散玉
苏打水怎么选
“游手好闲”的人生
中国古代如何厚待考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古代如何厚待考生

李晓巧

科举时代,很多有文化传统的家族,为了扶持本家族的贫穷子弟有机会读书应考登仕途,设有义塾和义田,这甚至被看成是家族祠堂的责任和义务。

譬如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范义庄”,是北宋名人范仲淹于1049年购置千亩义田创立的,作为宗族公产用以周济族人,并开办了义学。到其儿子范纯仁的时候,再为义庄置田千亩“以供族众滋大”,除了办义学,还资助、奖励族中贫寒子弟科考。

明清时期,地方士绅还创立了民间集资助学的形式,叫“宾兴会”,专门资助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它对于扩大古代“养士”范围、化解社会一部分文人之间的贫富矛盾起到了一定作用。亲友对于考生的资助,更是常有之事。可以说,一个读书士子的脱颖而出,往往凝聚了整个家庭、整个家族甚至整个乡里的心血和资助。

在古代,因为考生都有可能成为国家栋梁,所以,政府相当优待。汉代贤良方正科的考试选拔,地位最高,由皇帝临时下诏、各行政长官推荐已仕官吏或平民百姓参加考试,考生由公家车马接送。

《史记·东方朔传》中记载:“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接送考生,这是汉朝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优待,列朝列代多多少少都有优待考生的措施。

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规定:“举人公车,由布政使给予盘费。”即进京应试的举人考生的路费,由地方财政支付,路费多少,因路程远近而不同。

另外还规定,云南、贵州和新疆的应试举人,除了每人发给白银三两,还发给火牌,凭牌供给驿马一匹,车上插一面“礼部会试”黄布旗。这样,应试举人在赶考路上既有钱用,还有专车可坐,架势相当拉风。

摘自《羊城晚报》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