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刘安杰 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川陕公路19.5公里处的清姜河岸。 大散关,原称为“散关”,西周时为散国之关隘,南宋后称“大散关”。该关南起秦岭梁南凤县“煎茶坪”,北至渭滨区“益门镇”,全长40公里,是中国古代最长的关隘,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关之一,素有“蜀襟陇钥”“川陕噤喉”之称。 大散关“关控陡绝”,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如《史记》所载:“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固关中”,意思是说在此关以北的诸侯国,如果得不到此关,就无法去梁州、益州;此关以南的诸侯国,如果得不到此关,就控制不了关中。因而这里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有名的争夺散关之战就有70多次。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采取韩信之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自汉中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经由此关;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进入散关至陈仓;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张鲁,自陈仓过散关;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南宋初年,金兀术为打通入蜀通道,从宝鸡造浮桥渡渭来犯,和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兄弟在此关展开拉锯战,兄弟二人以精兵两千,凭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越地势和抗金的坚强意志,打败了金兀术的10万金兵,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 当年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在马嵬坡缢死杨贵妃后,也是经由大散关逃往成都的。 在大散关关门内的显要位置,矗立着一尊汉白玉人物雕像。此人手握书卷,身佩宝剑,注目远眺,气宇轩昂。他是谁呢?他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与大散关有什么关系呢?这要从陆游的家世、抗金经历和咏及大散关的诗词说起。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他随着家人逃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陆宰,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痛苦的经历和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忧国忧民的思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 陆游自幼好学,并研读兵书,习武练剑,十七八岁时便有了诗名,二十五岁左右,又从曾几学诗,奠定了他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 乾道六年(1170年),陆游46岁,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他为干办公事,襄赞军务,他从夔州到了南郑(今属汉中)。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急于杀敌报国的陆游十分振奋。他身着戎装,戍卫在大散关头,来往于前线各地,积极准备打击敌人。虽然第二年陆游就因王炎的调离而离开前线,但这一段仅持续八个月的军旅生活仍使陆游终生难忘。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被罢黜赋闲在山阴老家的陆游写下了非常有名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在诗中追忆了金戈铁马的火热战斗生活,抒发了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流露出因小人误国、“报国欲死无战场”的郁愤之情。也正因为这首诗,“散关”变成“大散关”,大散关从此名声大振。 嘉定二年(1209年),是陆游生命的最后一年。是年12月29日,85岁的陆游在弥留之际写下了《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这首诗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至今仍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在大散关碑刻作品中,毛泽东主席手书的《示儿》被排放在最显要的位置。 1958年1月,我国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宝成铁路通车,彻底改变了大散关“千古行路难”的局面。如今,站在大散关的烽火台上向四周眺望,巍峨的秦岭壮观无比,钢铁巨龙穿行在秦岭隧道之中,高山瀑布顺流而下,群山郁郁葱葱,大散关焕发着新的生机。 雄关漫道岁月沧桑,神州大地历史巨变。我们可以此告慰陆游的英灵了。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