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碾 转
母亲的杏树
明月别枝惊鹊(国画) 孟超
溪山积翠(国画) 赵大海
《孤独六讲》
那盘圆月
犹记那年高考时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犹记那年高考时

♣ 王 剑

又到了一年高考季,不禁想起我当年参加高考的情境。

我参加高考是在1989年。那时,我还在孟津县二高读书,学的是文科。当年的高考时间是7月的7、8、9三天,考场设在县直中学。从我保存的准考证看,当时实行的还是夏时制。孟津二高的文科是全县最强的,高考前几天,我们都不再做模拟题。三年马拉松式的比拼临近终点,心里头只剩下了激动和兴奋,恨不得马上就高考。

7月7日凌晨,我一骨碌从地铺上爬起来,才5点多钟。就用凉水洗了脸,绕着学校的操场走了几圈,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我的座位是第二考场第三列第三排靠走道的一个座位,采光很好。打开语文试卷,我的心里很踏实。语文是我的强项,无论什么样的考试,我做题都像重型坦克一样向前推进,软硬通吃。我飞快地在试卷上写着,似乎平时积聚的能量都在这一刻迸发出来了,基本上没有难题,让我犹豫的题也不多。当年的作文题是《给某某的一封信》,要求考生依据给出的材料,为好朋友排解填报升学志愿的困惑和苦恼,分值50分。我一气呵成,足足写了800字。尤其是开头很精彩,至今还能回忆起来。语文考完,我感觉很满意。中午就餐时,我破例打了一份油汪汪的番茄炒鸡蛋,外加两个油卷。

高考期间发生的三件小事,我至今清楚地记得。第一件是带队的许老师说话语气突然变亲切了。许老师平时以说话尖刻著称,喜欢正话反说,句句如锥子,扎得我们心如蜂窝,学习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几天他变得像一个父亲,提醒我们不要迟到,带好文具,态度和蔼得让人意外。第二件是考数学时,我忘记写名字了。试卷发下来后,我写右下角的座号时看到了一道题很像我们平时讲过的例题,注意力一下被吸引走了,直至考试结束都没想起要补上名字和考号。等到全部考完和同学们一起给班主任王尚伦老师汇报考试情况时,才恍然想起这个细节。一问班主任,才知道是监考的马老师帮我写上的。二十多年后别的监考老师我都忘了,却依然记得马老师。他教生物,黑黑的脸膛,个子很高。第三件是7月9日下午4点考完最后一门政治时,感觉特别困。回寝室后就大睡了一场,直到第二天上午9点醒来,觉得自己总算把三年缺的觉都补回来了。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流逝,我想知道自己考试分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这种强烈的愿望竟成了一种痛苦而揪心的煎熬。7月25日,高考成绩揭晓。我总分487分,高出本科分数线13分,最终被河南大学录取。

虽然不是国内名校,但这并没有影响我的好心情。要知道,那时候的高考是一种精英选拔,高校招生特别少,竞争特别激烈,一个乡镇一年甚至几年都出不了一个大学生。因此,哪怕只是考上一个中专,也意味着将来能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就意味着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更何况对于出身农村的我,考上这样的大学本科,那可是轰动乡里的大事情,意味着我将永远脱离土地,吃上了“皇粮”,成为乡亲们羡慕的城里人。

感谢高考。是它,在一个重要拐点上,给了我一个浴火重生的机会。对此,我期待过,努力过,彷徨过,但我的付出最终有了回报。我没有给那段艰苦而充实的时光,留下遗憾。

如今,我早已过了不惑之年。重温当年的高考,我还是有点后怕。我曾不止一次地想:我只是比一起挤抢独木桥的许多同龄人幸运罢了。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我可能会去当兵,可能会去学个厨师或木匠,或者就像我的父辈一样当个农民,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出去打打零工。如果那样的话,那我走的可能是另外一条路,我的人生就是另一番样子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