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慢读书有益气质
“江郎才尽”亦可敬
奢华与教养
中医补血≠治贫血
狂放幽默的吴趼人
选择酱油 有窍门
古代官员如何退休
楷书的流变
也谈“看看再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江郎才尽”亦可敬

卢荻秋

文坛素有“江郎才尽”之说,所谓江郎,指的是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444~505)。《南史·江淹传》说他历仕宋、齐、梁三朝,仕途颇为顺畅,直至封侯而终。不过,作为辞赋大家,他却“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令人扼腕叹息。

从留存于世的辞赋诗文来看,江淹晚年确实少有佳作,说其“才尽”似乎并不为过。后世人对此多有探讨,比如清人姚鼐认为他并非才尽,而是后期“名位益登,尘务经心,清思旋乏”;明人张溥说他遇到了自认为“天下文章我第一”的梁武帝,“不敢以文凌主”,不得不藏拙;还有人认为,当时文坛流行过分讲究形式的“永明体”,他对此颇为不屑,因此后期创作较少,被人误认为“才尽”。

说江淹由于公务缠身、老成藏拙、不慕时尚而“才尽”,都是大有道理的。不过,后人因此将其归入贪慕权势、官运亨通、养尊处优从而荒废学业、才思枯竭的一类,加以奚落和嘲讽,则是很不厚道、很不公道的。

我们知道,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社会,诗词歌赋从来都是士之末技,进入官场以天下为己任,才是知识分子的正道。江淹自不例外,这一点,不可以现代人的眼光予以苛求。况且,江淹为官清正、不避权贵,显然不是钻营苟且的“官油子”“官痞子”一类,而是颇具人文情怀和管理才干的能臣。

一个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在官场上殚精竭虑,自然会影响到江淹在文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点,自然令人惋惜,不过,惋惜之余,又不能不令人产生某种敬意。

“江郎才尽”虽然让文学史上少了些许绚丽的色彩,但世上却因此多了一个活得颇为坦荡的“人”。

摘自@当代青年

理想的女儿

林特特

就母女关系而言,《红楼梦》中,最幸运的当属贾敏。

林黛玉一进府,贾母便剖白,“我这些儿女,所疼者唯有你母。”日后,王夫人感叹,贾敏未嫁时,何等的娇生惯养、金尊玉贵,印证了贾母的话。

除了拥有母亲的爱,在女儿处,贾敏也得到了富足的情感。她病时,林黛玉“侍汤奉药,守丧尽哀”;她逝后,林黛玉“哀痛过伤”“触犯旧症”。

要知道,不是每个女人,都有如此和谐的母女缘。贾探春和赵姨娘,一个希望脱尽关系,一个巴不得对方接受命运的惩罚。她们矛盾的本质源于距彼此的理想都太远。

几乎每个母亲心中都有理想的女儿,每个女儿也都曾为母亲设计过理想化的目标。理想越近,母女关系越好,反之,则矛盾丛生。

比如,王安忆《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母女。王琦瑶对女儿薇薇的爱有限,缘于薇薇不像她。后来,薇薇又发觉无论闺密张永红还是男友小林都与王琦瑶更要好,尤其在后者面前,王琦瑶俨然一个争风吃醋的情敌。薇薇宁愿要一个普通的妈,也不想要一个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竞争者。

又比如,黄逸梵和张爱玲。据说,黄逸梵最初对女儿张爱玲的失望发生在抓阄时,女儿抓了个金锭子,而黄逸梵一直想让女儿实践她的理想,做一个西方淑女。几度分合,几乎每一次长时间的相处,黄逸梵都将女儿往理想的方向培养,这伤害了女儿。“看得出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而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张爱玲写道。

来自母亲的不满比母亲的虐待更让人痛苦。张爱玲用文字宣泄着,她笔下的母女关系很少不扭曲。张爱玲后来和姑姑亲厚,从某种意义上说,姑姑弥补了她在母亲身上未实现的温情和理想。

所以,年长女性对年轻女性最大的赏识就是有意无意将她比作女儿。王琦瑶和张永红要好,赵姨娘待彩云有些真心,王夫人选择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为儿媳,是利益故、血缘故,还是后者更像她们理想中的女儿呢? 摘自《广州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