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慢读书有益气质
“江郎才尽”亦可敬
奢华与教养
中医补血≠治贫血
狂放幽默的吴趼人
选择酱油 有窍门
古代官员如何退休
楷书的流变
也谈“看看再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医补血≠治贫血

佟 彤

中医补血,被很多人理解为就是治“贫血”,这是对中医补血概念的误解。

西医诊断“贫血”,就看化验单上的红细胞、血色素,低过一定数值就可诊断,标准清楚、客观。即便是顶级补血药阿胶、熟地,也不如西医输血效果快。中医对血虚的判断,靠医生主观辨证和病人自身感受:面色萎黄或恍白,手脚冰凉,头发枯黄,容易疲劳,头昏失眠心慌等,诊断依据模糊、主观。

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是不同的,一个被中医辨证为“血虚”的人,可能并不“贫血”,这种人在西医无须治疗,因为没病;也无法治疗,因为没药。但在中医看来,他们急需用气血双补之剂扶助,明代张景岳的“两仪膏”就是典范,只有两味药:人参和熟地。补血的熟地与补气药的人参,各占一半,宛然一幅“阴阳图”:借补气药之力,点化补血之品而成“气”,这个“气”既包括血管中的血,更包括身体的用血能力,血因为有了“气”的统帅才成了可以为身体所用的活血。

从宏观层面看,中医血虚辨证中主观而模糊的感觉,往往先于清晰而客观的指标变化之前出现,换句话说,中医在人成为病人之前,就开始防范了。

摘自《北京晨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