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慢读书有益气质
“江郎才尽”亦可敬
奢华与教养
中医补血≠治贫血
狂放幽默的吴趼人
选择酱油 有窍门
古代官员如何退休
楷书的流变
也谈“看看再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楷书的流变

马跃峰

南秀北雄 碑帖逞奇

洛阳南郊、伊河两岸坐落着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游人多惊叹于佛像的巧夺天工,常忽略佛龛之间密密麻麻的文字——魏碑书法。龙门石窟今存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精华。

相比之下,南朝有禁止立碑之令,碑刻楷书极少,而以帖行世。南方上达帝王,下至百姓,崇尚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的“二王书风”。此时的楷书发展,呈现北朝遒健雄强、南朝秀丽清婉两种风格。南北朝后期,统一大势所趋,楷书的融合也成为大势,从此,楷书的书风走向南北融合。

尚法求雄 盛世气象

隋开科举,“以书取士,科举入仕”。科举考试的用字必须要规范,初步确立了楷书的正统地位。

唐代书法兴盛,缘于帝王喜爱。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好书帝王”,曾征集王羲之的手迹,达“三千六百纸”之多,对《兰亭序》更是“置于座侧,朝夕观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等书家辈出,是为“初唐四杰”。

之后,唐代书法逐步摆脱“二王”娟秀清雅书风,走向雄奇豪放。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就是杰出代表。

持盈守成 楷为正宗

唐人尚“法”而宋人尚“意”。宋代追求潇洒情趣,表现在书法上,则强调书家主体的精神、意趣、情感和心性,不愿受规矩束缚。

宋人欧阳修不满宋初书法衰弱局面,提出振兴书法,倡导“学书为乐”。此外,宋代科举以“经义取士”,不专重文辞书法。尽管有宋徽宗独创瘦金体别具一格,但楷书地位逐渐下降。

元朝代宋后起用了一批宋代遗臣,其中包括大书法家赵孟頫。后世将赵孟頫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提,合称“楷书四大家”。

明朝初年,统治者大力提倡书法。明成祖朱棣尤其偏爱书法家沈度的楷书,时人纷纷仿效沈度,写起了字体方正、大小一律的楷书,称“台阁体”。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台阁体”发展为“馆阁体”,成为朝廷公文的标准楷体。

摘自《人民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