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不是个好儿子
一带一路 文脉自古相通
胎盘有毒素吃不得
闲暇处才是生活
最贵的车 是爸爸的肩膀
指纹密码 并不安全
商鞅南门立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带一路 文脉自古相通

蔡 辉

历史上,外国文学曾沿一带一路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的天空是开放的,最能展现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名言)之真味。

“变文”改变了中国小说

汉代外来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神话与传说上,到唐代,则对中国小说和戏剧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胡适先生曾说:“印度人的幻想文学之输入确有绝大的解放力。试看中古时代的神仙文学如《列仙传》《神仙传》,何等简单,何等拘谨!从《列仙传》到《西游记》《封神传》,这里面才是印度的幻想文学的大影响呵。”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不发达,唐前小说多三言两语,形式简陋,梵剧传入改变了此局面。“俗讲”是梵剧变种,唐代末年,四川已有民间艺人在模仿“俗讲”,以后发展为说书、鼓子词等曲艺形式。“俗讲”中一些优秀内容会被笔录成文稿,即“变文”,它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已出现在唐代“变文”中。

“变文”在三点上改变了中国小说:首先,创作者为留住听众,注重故事的曲折,会主动“拴桩”、“解桩”,已采用“中国套盒”等技巧;其二,重视角色扮演,常以第一人称切入,生动自然;其三,多种文体混用,叙事中夹杂着诗、评论等,直到《红楼梦》时,中国作家依然尊奉此法。

明末作家竟改写《伊索寓言》

元代横跨欧亚,给东西方交流带来更多机会。丘处机、耶律楚材、廼贤等都是跨文化写作,此外还出现了“也里可温作家群”,即信仰景教(基督教之聂斯托利派)的作家们,史书上称他们“仕于朝,功名文学多显者”。

元杂剧和后来的明清小说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另一高峰。

古人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往往是信手拈来式的,如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李世熊曾撰随笔集《物感》,其中5篇竟来自《伊索寓言》,但经过改写,与原文已有较大不同。

望向海洋也望向内陆

清代中期以后,口岸成东西方文化交流主脉,但对文学而言,丝绸之路依然重要。

为应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林则徐派人编译了《四洲志》,用两章介绍了阿拉伯的情况,其中提到《一千零一夜》,林撰文称:“词虽粗俚,亦不能谓之无诗才。”

此后俄国与东欧小说的译介成显著亮点,1900年,上海广学会出版《俄国政俗通考》,首次推荐“刘都斯笃依”(即列夫·托尔斯泰)。在此之前,赴俄从事木材贸易的中国商人已将《战争与和平》梗概翻译到国内,流传甚广。1949年到1962年最高峰时,中国出版苏联文艺著作达2539种,5000多万册。 摘自《北京晚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