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铭记历史 实干兴邦
贾平凹:真正的洒脱
夏季练功法
人生的坡度
诗心不老 赤子情怀
献血时代 或将结束
人间尤物是青衣
古代诗人为何普遍高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贾平凹:真正的洒脱
名流故事

懂得以游戏的心态面对世事,不要在生活里逞英雄,如果生活里有高低,比的就是谁的快乐更多。 ——贾平凹

中国传统的文人,自古都是诗、书、画兼修的。

但在如今急速变化的社会里,默默传承这艺术传统的文人却十分罕见了。目前还活跃在文坛的作家中,贾平凹定要算一位。

汪曾祺称他为非凡才能之人,并冠以“鬼才”之称。三毛则更是与他有过一段轰动的“绯闻”:

托人带名片给他,写“您忠实的读者,三毛”,并赞他“灵魂深刻、心中极喜的大师”。

一位自嘲“笨人”的文学大师

他总自嘲“笨”,学不会普通话,一直操着地道的秦腔。不会用电脑,手机除了接打电话,别的功能于他为零;

不会开汽车,连骑自行车都摔跤撞人;打小爱音乐,可愣是大半辈子都没学会二胡。

可就是这样的“笨人”,从22岁开始,仅凭一支笔,在文坛掀起阵阵“平凹热”。与大师路遥、陈忠实并称陕西文学的 “三驾马车”。

他,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者

明白的人都知“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拙和讷是他的外在,巧与辩才是真实的他。

作家王蒙就说:“他很有观察力,农民模样掩盖了他的精明、智慧。”真实的他,睿智、哲思、通达,这些都需从他的作品里找:

他说读书:读书也不必只读纸做的书,山水可以读,云雨可以读,官场可以读,商界可以读。

他说人生: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有大胸怀。

他论处事:大事情当小事情来理解,小事情要靠拢大事情去分析。

他说朋友:朋友圈就是你的世界。成我事的是我的朋友,坏我事的也是我的朋友。

文字如羊肉泡馍般入味,哲思如秦腔般旷达。写的散文给人一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醍醐灌顶之力。

一直用中国传统美学精髓,讲述中国故事

平凹的小说写得,像跟人聊天一样,说的是生动有趣、有画面感的生活日常,悟的是人生、生活、情感这些宏大命题。

于是市井百姓爱读,知识分子更是放不了手。读他的书,大可闲卧榻上,细听他在千里之外的古城说人说事、聊生死、谈社会、讲人生。 摘自@国馆文化

熬下去 就看得到未来

吴 菲

2017年5月是已故历史学家赵俪生百岁诞辰。对于父亲,赵俪生先生的第三女、72岁的赵絪女士说:“别人说我父亲是学术泰斗、权威,但在我们心里,他就是父亲。”

“这位父亲,从我们几岁的时候就开始给我们讲故事、画画,从头到尾讲历史年谱,一点一点潜移默化地把子女们全都带到了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并且把其中几位子女都引到教书的行业里。所以我在回忆里写道,我们家虽然经历了二十年坎坷,但无一人堕落、无一人绝望。之所以能这样,就是因为父亲始终告诫我们: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结束,熬下去,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上世纪60年代,全国面临着一场在劫难逃的大饥饿。恰在这时,赵俪生被下放到河西走廊山丹县四十里铺的师大农场去劳动。谁也没想到他居然能活着回来。

只有家里人了解父亲,“父亲是个达观的书呆子,只要有书读,他就可以暂时忘掉饥饿,无论是夜卧地铺或是放马途中,枕边和手中总是拎一本《国语》或《左传》,以此‘疗饥’。别人耻笑他‘太史公,牛马走’,岂不知这读书的两得,一是疗饥,二是补充精神食粮。父亲这一生在任何境况下不忘读书,只要有书读,怎样都可以。”

这对于子女们是个榜样。“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忘读书,各式各样的书都读。那正是读书无用论的时候,但父亲告诉我们要阅读、要记录、要写文章。比如说下雪了,父亲就让我们每个人写一篇雪景,之后他评谁写得好。”赵絪如是说。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面对“文革”,他的宏观视角就比书生气十足的学者要宽阔些:“翻翻历史上那些最严酷的年代,都是持续不了多久的。就这么往下熬吧。这不是咱们一家一户的事,这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事,躲是躲不过去的!”正因为有父亲的这些话,赵絪和家人减少了恐惧,抹去了愁怨,增进了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和困苦,“熬”字就泛上心头。 摘自《北京青年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