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4版:十九大时光 盛世胜景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城市伴着我成长
感叹赶上好时代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城市伴着我成长
103岁
张宏若老人坚持每天读报

本报记者 覃岩峰 文 宋 晔 图

深秋时节,凉意渐浓,记者走进郑东新区如意湖办事处绿城百合社区103岁老人张宏若家里,却感觉温暖阵阵拂面而来。

敲门进屋,老人正背靠轮椅端坐着,腿上放着一张《报刊文摘》,一屡屡阳光照在老人身上,时间仿佛在那刻静止,蓦然间,记者好像是回到民国阁楼,正窥见一大家闺秀在阳光沐浴下,琴棋书画、博览群书。

“奶奶,我们来看你了。”绿城百合社区主任刘学馨来到老人身边,拉住老人的手打着招呼。

老人转头看着我们,眼中充满慈祥,身子不由自主地往前倾,似乎是想起身,但旋即指了指腿脚说:“年前摔了一跤,现在动不了。” 老人话语间带着歉意。

“年前,老人的身体硬朗着呢,还能自己热菜热饭,就是摔跤以后,才需要人全天照看。”老人身边的保姆这样搭着话。

保姆告诉记者,老人脑子清楚得很,特别关心国家大事,前几天,党的十九大开幕,老人让她停下手中的活,一起看电视直播。

“党的十九大开得多成功啊,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明。”老人说,这些年,祖国越来越强大,从那么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就看得出来。“一带一路”从100多岁的老人口中说出来,着实让现场的人都感到惊讶。

老人精神矍铄,听力尚可,与老人对话也进行得比较顺畅。老人说,她出生在回郭镇干沟村,后来到开封上女子师范学校,留校教了3年书,但因抗日战争爆发,又去了南京、武汉等地,直到1953年才回到郑州。

“那时人民公园刚建好,正缺人,我就去了那儿。”回忆往事,老人眼角泛着泪光。

几年后,老人又去了市园林局科研所,60岁退休又返聘,一直干到了72岁高龄才退休。

“老人这么高寿是有道理的。”听老人慢慢回忆,刘学馨忍不住插话说,老人能自理时,每逢重阳、冬至等节日,办事处和社区过来慰问,老人特别和气,特别慈祥。

“老人心态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保姆说,现在社区里就有服务大厅,办社保医保都很方便,而且现在还建了三级微信平台,下雪下雨天,发个微信,社区工作人员就能帮忙把菜买回来,党和政府的关怀无微不至,无处不在。

临行之际,因为工作关系,记者与老人沟通要为其录制一段小视频,老人欣然应允,但或许是很久没在这么多人关注下发言,老人显得有些紧张,更有些激动。

“我叫张宏若,103岁,我身体很好,祝福祖国更加强大……”老人盯着记者的手机,不断调整声调,像参加一场为自己准备的盛大仪式,她在作人生最精彩的一次发言。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