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教授是一个极有特点的人,性格直爽,快人快语。他名叫吴天铎,是国内知名的玉米专家。笔名却叫作“吴用”,借“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意思。“文革”中,他被学生揪斗,就是因为这个叫“吴用”的笔名惹的祸,说他是“投降派”。后来,农学院与林学院合并,他被下放到了淮阳。在淮阳,他跟林学院的罗怀瑾教授分到了一个“牛棚”里,同吃同住同劳动。回城后,两人成了好朋友,每星期聚一次,下三盘围棋。而罗秋旖,正是罗怀瑾的独生女儿。 每次老友聚会,吴教授总会说一些学校里的事情。提起这届学生,他总是摇头,说:“太差。基础太差。”可说着说着,他就会提到他的得意门生李德林。每当他说到李德林的时候,总是赞不绝口:“凤毛麟角呀!” 说到得意处,他棋也不下了,直着喉咙大声说:“查查,查遍全国四十九所农业大学,有几个能在美国发表论文的?又有几人的文章能登在《土壤学会志》上?这可是世界级的权威期刊哪!”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前去奉茶的罗秋旖已不止一次地听到吴教授夸他的学生。在她没见到李德林之前,这个名字已在她的耳朵里磨出茧来了。有一次,当罗秋旖前去奉茶的时候,吴教授故意说:“小秋啊,你以后嫁人,就要嫁一个这样的科学家。”一下子把罗秋旖的脸说红了。 那是一个读书的时代。那个时代,姑娘们都是活“精神”的。像罗秋旖这样的女子,出身于书香门第,她们心中的理想伴侣,或者说她们寻找爱情的“标尺”,大多都活在书本里。 当年,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最早发表在第一期的《人民文学》上,又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先后转载,立时引起了全国的轰动。于是,数学领域里那个所谓的“1+2”,成了全国人议论的话题。可到底什么是“1+2”,没人能说清楚。连写文章的人都没说清楚。这就像是一个迷宫,或者说是一句咒语,谁破译了它,谁就是“神”了。于是,姑娘们一个个疯了一样地打听文章的主角陈景润,成千上万封情书飞到了北京……这可是一个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的人哪! 罗秋旖就是在这时候,在《光明日报》上读到“哥德巴赫猜想”的。“猜想”把一个女子的春心烧热了,烧化了。罗秋旖把刊登“猜想”的那份《光明日报》放在枕边上,读了很多遍,还禁不住在寝室里大声朗诵,每读一次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北京太遥远了,“猜想”里的陈景润太神秘了,都给人以够不着的感觉。可她身边就有这么一个研究小麦的“准”科学家,或者是未来的科学家。为什么“不”呢? 应该说,是“猜想”使两个人走在了一起。罗秋旖第二次去看李德林,正是小麦扬花的时节。那时候李德林正在培育一种名为“梅陵七号”的小麦杂交品种。李德林先后培育过“梅陵”一到七号(有抗倒伏的、有抗病虫害的、有提高籽粒重的等)不同的品种。后来,他又开始培育“黄淮一号”。“黄淮一号”是双穗小麦,据说产量可以提高一倍以上。可就在他将要培育出“黄淮一号”的时候,出事了。这是后话。 罗秋旖第二次来梅陵,提着一兜水果,也提着自己那颗忐忑已久、终于定下来的心。她是奔着“猜想”来的,她终于有了自己的“猜想”。一个中文系的女大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猜想”,是可以不顾一切的。其实,最初,她并没有看中李德林。当年,她身边的追求者太多了……李德林个子矮不说,还长着一张倭瓜脸,看上去木疙瘩一样。但是,李德林那双眼睛,加上“哥德巴赫猜想”的作用,最终还是打动了她。 那是四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天,天已渐渐热了,罗秋旖穿着一身街面上刚刚流行的裙装,上身是月白色短袖衣,下身是海蓝色的带黑色小圆点的裙裤,披肩长发,看上去款款的、弹弹的、鸢尾花一样,既活泼又性感。 老所长去叫李德林的时候,拍拍他说:“快快,省城那女子,又来了。我看成了。” 两人见面的时候,李德林刚从麦田里回来,还光着脚,居然不敢看她,勾着头说:“来了?” 罗秋旖倒是大大方方地说:“今天是星期天,来看看你。” 那天,阳光很好,温度也适合,正是给杂交小麦授粉的最佳时候。 李德林说:“那你,我……我得去‘授粉’了。” 罗秋旖觉得这一切都很神秘。她很好奇,说:“我想去看看,可以吗?” 李德林说:“其实,也没啥看的。” 此时,罗秋旖像个小女孩似的扭了一下腰,说:“让我看看嘛。我就想看看。我还可以帮你嘛。” 罗秋旖扭腰的动作可爱极了,李德林心里颤了一下,说:“行,行啊。那走吧。” 走在去麦田的路上,罗秋旖问:“怎么‘杂交’呢?你给我讲讲。” 李德林说:“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异父率极低,所以只能人工授粉杂交……” 罗秋旖脸红扑扑的,问:“花粉,怎么‘交’呢?” 李德林说:“先要‘去雄’” 罗秋旖问:“哪个‘xióng’?” 李德林说:“是雌雄的雄。” 罗秋旖的脸更红了,问:“怎么、去……‘雄’?”此时此刻,她居然一下子想到了“太监”。 李德林说:“每株小麦的花器,都有三个雄蕊,一个雌蕊。先去掉雄蕊。尔后,套上纸袋,挂上标牌,隔离起来。一至三天内授粉,当然是要选取最好的父本……” 罗秋旖问:“只要开花,什么时候都可以授粉么?” 李德林说:“花性最活的时候,只有二十分钟。”说到“花性”时,李德林不由地看了罗秋旖一眼。 罗秋旖突然转了话题:“我听人说,你说过,你要让全国人民都吃上白馍?” 李德林有点不好意思了,说:“只能说是、愿望吧。是愿望。小时候,太穷了……” 罗秋旖兴奋地说:“这想法太好了!简直,太伟大了。” 李德林忙说:“小时候,就想吃个白馍……别的,没想过,不敢想。” 罗秋旖一时激动起来,她身子转了个圈,说:“听说,南方有个袁隆平,是‘水稻之父’。将来,你可以做个‘小麦之父’!” 李德林脸色都变了。连声说:“那可不敢,不敢。可不敢跟人家比。我比人家差远了。” 此时此刻,罗秋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她的爱人将成为中国的“小麦之父”。这有多好!她深情地望着李德林,大声说:“为什么不?要做就做最好的。就做‘小麦之父’!你就是中国未来的‘小麦之父’!为什么不敢大胆承认呢?” 15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