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双十一后 中国面临生态危害
钢铁先生的钢铁人生
与秋天说再见
彰显与隐藏
贝多芬的“奏鸣曲自传”
心宽自得春色
分子机器 可捕杀癌细胞
有一种幸福叫“父母在”
青春不畏生死 年老不怕别离
动脉硬化易眼底出血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彰显与隐藏

陈世旭

有人想方设法彰显,有人想方设法隐藏,这两种方式让我们分清了谁是庸人,谁是天才。

现代社会里,广告是人们最无可逃避的事物之一。只要一睁眼,各种各样海量的广告就铺天盖地扑面而来。

自我推销的法子很多:含蓄一点的花钱上各种名人录、请人写传、写评论、开从艺多少年的纪念会、还没死就办自己的纪念馆;张扬一点的就直接把花钱买来的吹捧文字“当代诗歌顶峰”、“世界杰出艺术家”之类编印成册,四处发送,尤其是向各级官员毛遂自荐。

上述努力,实现预期收效的人自然有,更多的人结果似乎并不那么理想。折腾个半死,原来的分量是多少现在仍是多少,并未见增加,有的给人落下笑话,结果反而是负面的了。与其这样劳神费力,不如多看看完全相反的例子:

鲁迅活着的时候刻意逃离偶像化。他的名片上用的都是“周树人”或“周豫才”,社交从来没有用过“鲁迅”的名头。对于自己的作品被收入中学课本,他极不赞成。听说有人要用当时风行的《呐喊》作教材,他说简直有让它绝版的必要。有人封他为“思想界的权威”,他说他做梦也不会想当;有人独赞他的小说《不周山》,再版时他偏偏删去这一篇;他去世前说对于怨敌“一个都不宽恕”,根本不计较身后是否会有偶像式的哀荣;他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竭力逃避被人戴各式高帽子。“思想界之权威”“思想界先驱者”“艺术家”“战士”之类奉承,只能让他感到被他人任意装扮涂抹的无奈;他不希望在死后成为人们闲谈的材料,明确表示不愿意别人替他写传;他仿佛预见了自己死后的命运,希望“影一般死掉”,不让任何人知道。

回到人间,而不是高踞云端,这是鲁迅独特人格和他的思想风格所决定的。鲁迅的名声不是自封出来的,历史地位也不是硬捧出来的,他的不被遗忘自有其不被遗忘的道理。那道理其实很明白:除了品格的缘故,他也比几乎所有人都睿智,比如,我们今天想说的话,他早就说过了。

摘自《羊城晚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