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双十一后 中国面临生态危害
钢铁先生的钢铁人生
与秋天说再见
彰显与隐藏
贝多芬的“奏鸣曲自传”
心宽自得春色
分子机器 可捕杀癌细胞
有一种幸福叫“父母在”
青春不畏生死 年老不怕别离
动脉硬化易眼底出血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贝多芬的“奏鸣曲自传”

陈俊珺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这32首钢琴奏鸣曲贯穿于作曲家成人之后的30年人生,几乎是全景式地记录和见证了贝多芬的音乐发展和人生思考。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1792年,22岁的他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在维也纳的岁月是贝多芬创作丰收的日子,年轻的他在思想上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在那些火箭式的上升音型和充满动力的节奏里,贝多芬就像一名青年勇士。在他的钢琴奏鸣曲里能听出自信,能听到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劲头。

1802年初,贝多芬的耳疾越发严重,在与命运与病痛的抗争中,他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此时的贝多芬不再是个“愤青”,而成为真正的勇士。广为人熟知的《“月光”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充满诗意的作品,在诗意中又蕴含着深刻的德意志式哲思,听似自由,其实是一首严谨而五脏俱全的奏鸣曲式。在第三乐章中,狂风暴雨般的“火箭”主题音型和不屈不挠的抗争“拳头”和弦进一步扩展了贝多芬的勇士性格。

贝多芬中期英雄风格的精神实质可以概括为“人定胜天”,即相信人能够凭借自己的主观力量战胜客观外界的一切困难。这种精神状态也正是启蒙运动达到高潮时的时代精神。贝多芬由自己独特的个人体验出发,通过音乐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这也是为何后人每每听到贝多芬的中期作品,依然会感到心潮澎湃乃至热血沸腾的原因。

晚年的贝多芬彻底失聪,和外界几乎完全隔绝,疾病的折磨加上个人境遇的烦恼迫使他走向自己的内心。他不再看重外在的胜负得失,而是寻求更为广阔、高远的人生境界,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

《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作品106)是贝多芬的晚期风格宣言。这首作品是贝多芬所有钢琴奏鸣曲中最困难、最艰涩、最庞大、最深奥和最险峻的一部。其中堪称“天籁之音”的慢乐章特别值得一提,贝多芬的创作第一次升腾到人迹罕至的璀璨星空,用纯粹音响营造出真正“天人合一”的悠远意境。从此他走上了一条没有人追随的路;没有弟子,没有从者,他暮年的作品是一个奇迹,一座孤岛。

摘自《解放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