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座桥的承载
低头沉思的谷子
林间日暮风初静(书法) 杨士杰
盗 木
青山无尘(国画) 柴清玉
《我家有个小学生》 写给小学生父母的安心之书
童话王国丹麦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座桥的承载

♣赵克红

在中国,很少有哪一座桥,像洛阳的“天津桥”那样,被多个王朝所青睐,被众多诗人所吟咏。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天津桥一直是游历于洛阳的诗人们抒怀的必到之地。

公元605年,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选址于汉魏洛阳古城西边18公里之地。可惜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它被唐取代后,李唐又把洛阳作为东都,武周则把洛阳作为神都。

洛阳这座地处中原的魅力之城,坐落在洛河的南北两岸。为了缓解南北的交通问题,隋大业三年,在洛河上建起一座浮桥,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桥的两头各建有两座重楼,用来固定铁链。当时天津桥的管理人员日夜值班,根据河水涨落调节铁链的高低,以保障桥梁安全。桥建成后,为使高大的楼船从桥下顺利通过,桥体还可以自由开合,这在我国古代建桥史上,是个了不起的伟大创举。南北通衢,一桥相连,好不气派。只可惜好景不长,该桥建成12年后,李密率瓦岗军攻打洛阳,隋将王世充慌忙迎战,两军在天津桥边鏖战三场,守桥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洛河水,李密一不做二不休,一把火烧了天津桥。这是天津桥第一次被毁。隋朝仅执政40年光景,便被唐朝取代。唐玄宗开元年间,在隋天津桥遗址上重建新桥,这次建的是石柱桥,又称洛阳桥。桥长三百步,宽二十多步,桥上有栏杆、表柱、四角亭,桥两端有集市和酒楼。正西是东都苑,洛河北岸有上阳宫,桥正北是皇城和宫城,宫殿巍峨,倒映在洛河的清波里。桥的东北,洛河又分出一渠,设置斗门控制流水量,斗门旁是亭子,东边望去是汉魏故址,也是曹植笔下的洛神凌波微步的地方。桥旁边是窈娘堤,南边是酒楼。每到凌晨时分,晓月斜挂在天空,天津桥上人声沸腾,灯火通明,桥下波光粼粼,如梦似幻,美不胜收,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的赞美和吟诵。

大诗人李白从长安来到洛阳,洛阳地方官为他接风,李白坐车郊游经过天津桥,吟诗一首:“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他被天津桥的精致所陶醉,心情自然格外爽朗,于是又吟道:“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后干脆逗留在此,在洛阳狂饮数月,把功名利禄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刘希夷慕名而来,此刻,微风轻抚着他的面颊,河堤上杨柳轻轻摇摆,河水荡漾着柔波,他情不自禁地挥笔写道:“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中。”诗人李益更是激情满怀,他站在桥上高声吟道:“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这里说的洛阳桥其实就是天津桥,一桥二名,名动京城。秋天的天津桥更加景色宜人,杜牧有诗:“楼齐云漠漠,桥束水潺潺。过雨柽枝洞,迎霜柿叶殷。紫鳞冲晚浪,白鸟背秋山。”写出好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张籍也不示弱,他在《寄洛阳孙明府》诗中写出了“遥爱南桥秋日晚,雨边杨柳映天津”的佳句。  

白居易与洛阳更有着解不开的情结,他晚年在洛阳度过,仙逝后被安葬在龙门香山寺,因此他赞咏天津桥的诗也最多:“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又诗:“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天津桥凌晨的景致最美:晓月挂在天空,两岸垂柳如烟,桥下波光粼粼,四周风光旖旎,城中不时传来寺庙钟声,遂使“天津晓月”成为“洛阳八大景”中最静谧的风景。诗人哪个不爱美景?因此,这里成为白居易常来之地,他时而望着天上的月亮,时而看着长龙卧波的天津桥,一轮残月投影河面,泛起粼粼波光,仿若置身仙境,于是他在《晓上天津桥闲望》中情不自禁地写道:“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飘身似在寥天。星河隐映初生日,楼阁葱茏半出烟。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

历代王朝对天津桥如此看重,皆因洛阳多为京城之故。北宋虽建都汴京,但洛阳则为西京。宋太祖赵匡胤立国第二年,就下令重修天津桥,以巨石为桥墩,高数丈,企盼永固此桥。北宋灭亡后,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此后洛阳失去帝都地位,到金代洛阳桥毁于战火。断桥残础,湮没在河床之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可怜一座名桥,最终,也没能摆脱命运的捉弄。只是这条躺在河床下的巨龙,骨骼终难消尽,到了近代,军阀吴佩孚也不忘此桥,原址旁又修建了一座桥,仍称之为“天津桥”。民国年间,在天津桥附近建起了一座碑亭,伫立于洛河中央,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天津桥无言的结局。

天津桥,是洛阳历史的一个缩影,它数度毁建,让人情不自禁地陷入“思古之幽情”的感怀中,然而,这饱经沧桑的独特风景,注定将光耀在河洛历史上,烛照着美丽的古都洛阳。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