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融汇古今文脉 塑造城市之魂
社区服务愈来愈完善 商都生活越来越幸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融汇古今文脉 塑造城市之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文化不是空中楼阁,文脉传承也不应是纸上文章。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延续传统文化、塑造文化个性,是一个难题,也是一篇大文章。郑东新区位于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中原腹地, 自2003年1月20日启动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由原来的一片田野荒郊成长为集商业、金融、居住等功能为一体、拥有百万级人口的城市新区,被誉为新型城镇化的样本。在构建这座“如意新城”过程中,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者也在坚持一篇蓝图绘到底的同时,不断努力探索着如何发挥文化效应,以便守住城市“灵魂”,留住文脉之根,筑牢文化自信。

文化“古名片” 蕴藏着历史基因

郑州市地处中原大地,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由于断代的原因,现在很多人印象中郑州都是一座火车拉来的新兴城市;但事实上,几千年前这里就已经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三皇五帝活动的腹地、中华文明的轴心区,更是一座商代早期的王者之都。

这里名胜古迹众多,地下埋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这里有我国的天文建筑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我国现存较大的道教建筑群中岳庙等。郑州周围,还星罗棋布地点缀着多个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筑、古关隘和古战场遗址,著名历史人物列子、子产、杜甫、白居易、高拱等都出生在郑州。

郑东新区虽是新城,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在这里也留下了深深痕迹,有着值得我们骄傲的三张“古名片”。

第一张,列子故里。列子,春秋时期郑国圃田(今郑州市圃田乡圃田村)人,又名列御寇,春秋时期思想家。《战国策·韩策》《吕氏春秋·不二》等均有列子的记载。传世有《列子》一书,二十篇,几十万言,今存有《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篇。著名的《愚公移山》即出自《列子·汤问》篇。

列子祠位于郑东新区圃田乡圃田村北部,是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祠堂有大殿三间,为仿古式建筑,坐北朝南,内置列子像。现存碑刻三通,大明万历年间碑刻一通,清康熙年间碑刻一通,另一通碑刻因年久风化剥落,字迹不清。列子祠对于宣传郑州历史文化、青少年教育基地均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第二张,大河村遗址。位于郑东新区西北部、连霍高速与中州大道交叉口东南隅,发现于1964年,1972年首次进行考古发掘。

大河村遗址中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前后延续连绵,时间长达3300多年,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父系氏族阶段直到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是郑州地区远古文化发展的历史缩影,这是现存其他古代遗址所不及的,为研究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三张,祭伯城遗址。位于原郑州市金水区祭城镇祭城村,现郑东新区CBD的东北部,从时代及结构布局上,可分为两周与明清两个时期两座城址,南北交错叠压。2006年祭伯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祭伯城对研究周代时期的都城分封与设立及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东周古城、小营点军台等诸多历史遗存,如同散落在郑东新区区域版图上的一颗颗明珠,将郑东新区的古老和文明点缀得更加耀眼。

时尚“新元素”

日日更新落地生根

一个不抛弃历史的民族才是真正的强者,一个能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向全世界传递民族特色的国家才是智慧之邦。

郑东新区从加速城镇化到迈向国际化,既注重汇聚各种创新时尚元素,又坚持把传统文化因子融入城市发展的点点滴滴,努力打造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区。

城市的文化始于规划。2001年8月,郑东新区启动总体规划方案的国际征集,就把打造地域文化城市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郑东新区的总体规划充分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色。根据龙的传说及湖的形态,规划中的人工湖被命名为龙湖;CBD和CBD副中心两个环形城市,通过运河连结,构成象征吉祥和谐的巨型“如意”;取意古老砖塔——嵩岳寺塔的仟玺广场因其挺拔的外形与灿烂夺目的夜景,被人们亲昵地称为“大玉米”;从“莲鹤方壶”和“双连壶”获取灵感而建的郑州东站,从这里连接四面八方。浓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建筑艺术在这里交相辉映,构建出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独特的城市空间形象。

城市文化亦交融于自然生态。 郑东新区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充分利用河道、湖泊、湿地的调蓄、循环和互补作用,开展集调蓄、灌溉、景观、气候调节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水域建设,彰显生态、水绿、宜居的魅力。如今,郑东新区如诗如画:如意湖一平如镜,与龙湖相连接,龙湖通过魏河连着龙子湖,汇入贾鲁河的魏河又与象湖相通,湖河相连,构成郑东新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需要指出的是,几千年前的圃田泽正位于这里。圃田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湖泽。《周礼·职方》记载:“豫州其泽薮曰圃田。”《尔雅·释地》将圃田泽列入中国十薮。如今,十几平方公里的生态水面,使人又仿佛置身于历史,烟波浩渺的圃田泽似乎就在身边。

城市文化更浓缩于民间。开展民俗活动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如今,从郑东新区出发,每年一度的郑开国际马拉松影响力与日俱增;系列性的龙湖杯赛事正逐渐成为区域性体育品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与。此外,每逢春节、元宵节、“三八”国际妇女节、端午节、国庆节、重阳节等重大节假日,郑东新区民间自发组织的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大型群众文化展演活动,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大舞台。

在新方位下传承历史,在传统中融合新元素。郑东新区一直都在寻找融合“老”与“新”的崭新方式,特别是在东西文化相互交融,娱乐性和现代感不断凸显的今天,用更为现代时尚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场文化的饕餮盛宴,也是让传统文化延续的重要方式。

让“新文化”

加快融合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郑东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中,一直在努力捕捉新的文化符号,寻找着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的“答案”。

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对列子文化小镇的规划建设,就是旨在将历史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统筹结合起来,打造现代人文景观,为人们学习传统历史文化提供平台;配套开展的列子文化论坛,将深入开展列子文化的研究、交流和推广,最大限度发扬历史文化价值。同时,郑东新区还在积极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努力发现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工作。

让创新成为新文化的精气神。郑东新区拥有龙子湖高校、白沙职教园区两个智力密集区,二十多万的高素质人才是构建新文化的重要动力,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就是这一智力引擎的点火器。郑东新区将以“一岛一环一园”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为引领,规划启动云湖片区和科学大道科学谷,真正把创新的各类资源凝聚在一起,共同构建特色独具的新文化。

让公共文化为新文化注入活力。未来几年,郑东新区将在持续加快河南科技馆等文化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河南博物院分院、河南省非遗中心、河南省现代美术馆等一大批省级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入驻,保障重大省市文化体育建设项目落地。在建设投用郑东新区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辖区内市图书馆和区图书馆等资源,在全区域范围内普及图书馆分馆和社区(校园)阅读系统,努力打造书香郑东。届时,将基本形成涵盖省、市、区三级公共文化重大设施的完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中部文化服务高地。

信步列子故里,驻足大河村,守望祭伯城邦,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让历史资源得到系统梳理,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利用,郑东新区的文化“老名片”必将薪火相传,代代不息;在国际化城区建设过程中,时尚文化元素在这里的进一步集聚,传统元素的交织结合,郑东新区的文化“时尚”将延伸出更深远的意义,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先导区、示范区、核心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陈平山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