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名流故事
展现汉字“飞”的动感和力度
美文闲读
古人也发年终奖
那些年 全民同做广播操
泰王的葬礼和遗产
刷脸时代 你的“脸”还安全吗
诺言不可轻许
感冒不能“死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人也发年终奖

“年终奖”起源于我国东汉时期。那时,皇帝会在每年挑两个重要的节日,定期为文武百官发放奖金,当时被称为春赐和腊赐。据历史记载,春赐是立春之日给文官、武官发放一些丝织品,而腊赐则“大将军、三公,腊赐钱各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丞、郎各汉尚书令印万5千。千石、六百万各7千。侍御史、谒者、议郎、尚书令各5千。”

腊赐的时间接近年关,与现在的年终奖可以说是非常相似了,并且腊赐比春赐要丰厚许多。

东汉时,大将军、三公等的腊赐是“每人发栈20万、牛肉200斤,大米200斛”,这一次腊赐,就超过了一年的工资。

宋代官员工资很高,名目也很多,令人眼花缭乱:正俸(钱)、禄粟(米)、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卷(差旅费)、厨料、薪炭等等,年终奖却很少。每年冬至,皇帝给高级官员们发的年终奖,只有5只羊、5石面、两石米、两坛黄酒而已。

清朝皇帝年底会将年终奖装在荷包里赏赐大臣,大荷包一对,内装各色玉石八宝;小荷包四对,内装金银八宝各一份;微荷包一枚,内装金银钱四枚,金银锞四枚,这也算是挺丰厚的“年终奖”了。所谓的“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

在我国古代,高级官员的年终奖基本由朝廷发放,小官和小吏的年终奖则需要他们自己创收,办法也各不相同。

秦汉魏晋时期,竹简公文传达过程中,用皮质、丝织或麻布口袋把公文装起来,再糊上胶泥,盖上公章;另一个部门收到口袋,剥掉胶泥,倒出公文,把装公文的口袋攒起来,年底到市场上卖钱,年终奖就有了。

明清时期例外,京官没有年终奖,比较穷困;地方官则来钱渠道多,为获取信息和得到京官照应,他们常为京官们的年终奖买单。每当冬日降临时,地方官员便会以为京官购置取暖木炭为名,向六部司官孝敬钱财,此谓“炭敬”。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年终奖只要来源清白,都是人们辛勤工作一年的犒赏,里面包含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肯定和对新一年的希冀。

摘自央视百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