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周娟 这里有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生长型课程,这里有激发师生动力的分享式课堂,这里有充满活力和高品质的校园……作为一所人文化、生态化、智慧化的新学校,这里以“人”为中心,让每个人,都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2016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的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是郑州市教育局和高新区教体局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合作创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将“人”在中央的办学理念贯穿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围绕“培养‘受欢迎,有力量’的未来社会公民”这一育人目标,构建了“生长型课程”“分享式学习”“实践性研究”“多元化发展”“协同化治理”五个领域系统。这里,将核心的关注点放在了“人”上,关注师生的成长,更关注以师生为主体的课堂和课程的变革,这里,让师生共进,向阳生长。 1 课堂 学生站在中央 今天,老师把“秋天的果园”带进了教室…… 你们用眼睛、用歌声、用味蕾、用诗、用画、用心去发现秋天。 相信这样的秋天会深深地刻在你们童年的记忆里,满载美好,甜甜的,暖暖的。 这是该校一位家长在她的朋友圈里写的小诗。前不久,一年级为期一周的以“秋”为主题的融合课程,给孩子们带来了太多难忘的体验。 和美术老师一起读绘本《落叶跳舞》,听英语老师讲故事《I Know It's Autumn》,和家人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在“秋天”的主题节中,绘画、歌曲、舞蹈、童诗、古诗、课文、书法、计算、故事、探究发现等,都成为孩子们展示分享的内容。“秋天”就这样从课本里跳出来,丰富而立体地呈现在孩子们的感观中。 《魔法四季·秋》是一年级主题课程“人与自然”领域中的2个精品课程之一。这个主题课程以国家课程语文教材为蓝本,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结合时令特点,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各个学科内容重组整合,引导孩子们开展学习。这样的课堂打破“教室”的局限,孩子们的认识不再是封闭的、单一的,而是开放的、立体的,他们学习的不仅仅是一篇独立的课文或某个知识点,而是成为作为“人”的完整体验。 教育根植于爱,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更有温度。在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看来,重要的是把学生放在同心圆的中央,给予微笑和尊重,让他们拥有自信和自尊;给以养德提能的空间,让他们具备为复杂人生求解的能力;提供多元课程,让他们的潜能得以扬长,留下值得存储的体验和经历。 从走廊上的龙洗盆、蚂蚁城堡,到教室内的科技角——鲁班锁、七巧板、九连环,甚至是教室壁柜上,随处可见孩子们的创客作品——蜥蜴的无缝拼接、纸杯电话、独一无二的风筝……在这里,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以课堂连接生活,以生长型课程为核,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助力,在这里,教师自主创新设计主题课程、以生为本分享式教学方式、陪伴式班级管理等创新教育形式,让课程的育人功能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通过一系列课程与活动,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知识+素养”的未来好公民。 2 校名 孩子共同书写 2016年9月,作为一所新建校,学校空余了近一个月的外墙上终于写上了校名。“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这九个七彩大字既不是名家题字,也不是标准字体,它们是该校一年级新生充满稚气的手写体,每个字下方都刻着小主人的名字。 “学校的理念就是‘人’在中央,属于孩子的学校,校名就让孩子们来写吧。”在讨论校名设计时,这个认知让大家达成了共识。全校200多名一年级的孩子参与了书写校名,老师从中选出了30幅作品,然后经过全校学生海选,最终挑出了9名学生的字体刻成了七彩校名。 学校的校徽由全员绘制、校歌全员海选、校服全体讨论,就连不起眼的校园铃声、校园井盖都由学生创作。不仅如此,每班的班名也是由各班学生海选而来,每班还有学生们投票选出的加油口号、班徽和班级文化。同时,学校还成立学生中心,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10岁半的曲柯宇当选学生中心志愿部部长,在这一年“我承诺,我服务”的体验中,他不仅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还培养出了一批和他一样乐于服务、勇于承担的学生干部。四年级的杨怡婷,以全场最高票顺利当选学生长。她在全体师生面前进行就职演说,当众宣誓。有了这样庄严的承诺,她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兑现自已的诺言,为每一个同学做好服务。 在学校学生中心生活部、安全部、志愿部、学生长……十多个部门,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参加竞选。竞选成功的学生负责全校日常管理工作,从清洁卫生到就餐管理,从班级文化到文明礼仪……“小主人”们以身作则积极投身到学校、集体的管理工作中,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文明有序、温馨可爱的家园。 学生中心还有一群“牛人”——导游部的小导游,他们接待过无数“专家大腕”,大学教授、市长、局长、校长、老师,每一位被接待过的客人,都会对他们阳光热情的接待,生动有趣的讲解赞不绝口。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接待活动中,也深刻地感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就像学生感受的那样,这所学校成了名副其实“我的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 3 规划 教师协商制定 在第一学期最后一次全体教师例会上,老师们一进会场就看到每组桌上放着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进行一场头脑风暴,每个人对一学期的工作进行一下反思,发表自已真实的意见。”这样的开场白,让很多老师心头一震。尤其是当老师们看到学校真的采纳意见,自己的提议一步步变成现实后,也由衷地感受到:“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学校,我们都可以为这个学校献计献策,办一所‘人’在中央的学校,办一所有未来的学校是我们共同的愿景,我们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校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转变,真正达到“成事”与“成人”的统一。检查的、督促的、评价的管理方式逐步淡化,发现的、激励的、倡导的逐步得到加强。协同化治理模型,强调部门、人员彼此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合作,也让每位老师更有归属感和责任感。 这里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课改创新学校,也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教师成长创新学校。学校为师生搭建交流分享的平台,将每一次活动作为“练兵”机会,将教师推向前台,主持、梳理甚至汇报、分享均由教师承担。“做事就是发展人”,让每一位老师都有机会参与到各类活动中。 当然,基于“全人”发展背景下的分享式教学是学校各项工作最后的落脚点。学校以“分享式学习”为载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尝试解决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学校要求全体教师集体备课,通过分科、分组的形式进行研讨,老师们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让备课更有实效,也让课堂更加高效。 该校致力于办成一所素质教育的示范基地、创新教学的实验基地、学习型教师的培训基地和现代课程的研发基地。同时,为实现“四基地”的目标,学校提出了三条“路径”:让每一位教师有想法;给每一位教师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激励每一个人,让每个人都能为学校带来变化。 在这里,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老师还有学校自身,都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