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坚持文化高质量发展 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
创新发展,让古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朗诵会再现新诗之美
《英雄本色2018》昨上映
“蛟龙小队”勇闯北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创新发展,让古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 “郑州非遗迎来发展春天”报道(下)

本报记者 秦华 文 丁友明 图

1月13日,由同济大学博物馆主办的“贺新春、迎狗年非遗进校园——中原民间图腾泥泥狗艺术展系列活动”在同济大学博物馆启幕,充满强烈地域色彩的泥泥狗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河南省民间美术学会会长倪宝诚介绍了泥泥狗的演变历程及近些年的发展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专用称谓,下文均简称非遗)是从民间文化演变而来的,是中华数千年历史的见证者,是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郑州不久前举办的元旦跨年夜非遗展示活动告诉人们,古老非遗与青春时尚、与现代化、与国际范并不相悖,现代都市生活其实拥有非遗融入的丰富空间和切入点。非遗需要原汁原味的传承,但更需要创新、设计,这样才能重新焕发活力,走入现代生活,而不是成为博物馆里的展示品。

新型糖画工具畅销全国

“快看快看,叔叔做的画能吃嗳。”一位小朋友惊奇地发现:这位叔叔40秒就能用糖浇出一只振翅欲飞、令人垂涎的“蝴蝶”!这样的场景不知上演了多少回,市级非遗项目糖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胜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收获这样的惊叹。如果条件允许,他还会手把手地辅导,看着小朋友亲手做出金色透明的“小糖鼠”“机器猫”“灰太狼”的欣喜和激动,刘胜利的满足感也随之爆棚。

对刘胜利而言,糖画不仅仅是门手艺,更是他的情感和牵挂。想当年,跟随爷爷街头出摊,是他童年里最快乐的记忆。随着缕缕糖丝飘下,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神话人物等像变戏法一样出现在眼前,欢笑声、惊奇声在围观的人群中回旋开来。

成年后的刘胜利,每每被这种情绪感染,可是爷爷和父亲都不准他搞这上不了台面的“营生”。高中毕业那年,刘胜利还是抑制不住冲动,跑到四川拜师学艺。他把爷爷线条的勾法与师傅块面的抿法结合起来,创造了许多新颖别致的图案。于是,给了他快乐童年的糖画,又为他赚来大学学费和生活费,最终成为他毕生追求的事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糖画的关键是速度,必须胸有成竹,要趁热一气呵成。想要达到这样的程度,除了勤练基本功,还要有合适的工具。从事糖画多年的刘胜利在实际操作中,根据需要不断改造和创新工具,并在淘宝上开了糖画工具小店。“美食DIY一直是热门,我希望我的工具也能帮助到那些美食达人们。”

“相对以前,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已经很普遍了。但融入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也需要我们传承人思维活跃,积极创新,找到切入点,我还创新了立体糖画、彩色糖画,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新奇需求。”80后的刘胜利,是网络下成长的一代,他希望可以利用网络更好地宣传糖画艺术,很多年前,他就建立了网站和自己的个人博客,慕名前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有不少学员没能坚持下来,毕竟是属于走街串巷的手艺,收入也不高。如果能开拓新的市场,形成固定营利模式,相信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动漫形象植入面塑

无独有偶,同为网络时代成长的一代,25岁的魏世豪,则一直在琢磨,如何更好地通过时代精神的赋予,给作品以灵魂。虽然年龄不大,但魏世豪对传统技艺的认识和理解却十分深刻。

“六年前我拜北京的传统面塑大师萧占行为师学习面塑技艺,两年后出师。回到郑州后,我觉得应该在面塑中融入我们中原的文化。于是,我借鉴雕刻、泥塑的艺术手法,创作了一批中原的人物,比如达摩、水浒人物。”魏世豪表示,会继续创新下去,用更加生动独特的人物形象传播中原文化。

为了吸引年轻人走近非遗,魏世豪还创作了不少动漫人物。谈及融合创新,魏世豪感受颇深。“传统的面塑大多都是一根竹签,上面粘一个人物,人物制作简单,这是满足古代庙会集市的需要形成的。而现代生活,更需要的是有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的作品。我和老师在一起,偶然有了能否给面塑增加骨架的想法,通过不断试验,最终选择了报纸作为支撑。有了支撑,人物更加有动感,活灵活现。”

在材质上,魏世豪也通过多次尝试,找到了让面保持弹性的方法,做出来的面塑像橡胶一样有弹性,不会像传统面塑那样一碰就裂、一摔就碎。这一切的改良,让魏世豪做出的面塑看起来更像是雕塑,每次在展会上亮相,都会成为关注的焦点。

传统文化内核,创新表现形式

真正的创新来自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技艺的把握和了解,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集体创作中心主任,国脉文化的董事长李翔本身就是高级设计师,他就是依靠这三点,开发出了众多非遗衍生品。2015年,其研制的陶瓷《同心杯》,填补了我国三千多年来新郎新娘没有专属礼杯的空白,并获得国家专利奖、全国文创金奖。李翔说,评选获奖是对创新精神的鼓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

2012年,李翔在管城区创办了国家级非遗技艺抢救工程互动式场馆,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综合性非遗互动场馆,已创新作品上百种。在这里,参观者零距离与传承人交流,体验非遗创作的过程,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这一切的成果,关键在于李翔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017年11月第十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上,李翔带去四类最新原创作品参展,包括汝瓷中式同心杯、汝瓷敬茶杯、钧瓷敬茶杯、钧瓷西式同心杯,既接地气儿,贴近人们生活,又适合赏玩,别具文化味儿。

“这些作品的设计灵感均来自在郑州出土的历史文物,我们将那些只能远观的贵重文物与当下人们的文化生活追求结合,创作了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历史文物的关注度和好奇感,让古文物活在生活中而不是仅存于人们记忆里。”李翔说。

作为上海最知名的商业文化旅游地标之一,豫园对非遗项目的植入非常受民众认可,上海豫园湖心亭的珍品馆里,就陈列着李翔创新的产品,“执酌”“喝器”“四世同堂”,分别是喝酒、喝水和喝茶的工具,仅从名字来看,就别出心裁。李翔向记者展示了第四代《四世同堂》,与记者一年前看到的相比,无论是造型寓意上还是实用性上都再度改良,满足了现代人对品质的要求和移动多的差旅需求。

融合创新,让非遗“活”起来

不久前,国脉文化刚刚向法国发去了一批包含泥塑、陶瓷和版画等在内的非遗产品,这是今年3月底,第十一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成果。

在前期项目征集时,国脉文化成为管城区16家上报项目中唯一入选的项目,对接会上,来自法国知名旅游公司的项目经理Navorca告诉李翔:“我们知道中国正在进行传统文化复兴,我们也想让法国民众能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华和民间艺术精品。”双方现场达成深度合作协议,希望能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开发深度文化体验旅游项目,并首次订购了六七万元产品带回法国进行展示宣传。

“文化走出去,有望把国际的客源源源不断地吸引进来,那带来的就不仅仅是个别企业的利润,而是诸多行业和产业的推动。”李翔认为,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足够拿得出手的东西,“能让人愉悦体验才能入心,能让人带走才能有口碑的二次宣传,这个雪球才能越滚越大。”

郑州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经走过12年的时间,2017年对郑州非遗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10月底,《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全市征求意见,预示着郑州将在法律层面上助推非遗保护与传承。

这一举措不仅为非遗传承者打了一针强心剂——关于分类保护、人才培养、商业开发的内容让他们对于技艺传承更加有信心,而且,也让非遗保护的管理者和执行者感到高兴和欣慰。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桂玲表示,法律的从无到有是大的跨越和进步。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非遗工作者们都希望,新的一年,无论是创作本身,还是传承发展,都能融合创新,让郑州这些代表着中原地域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重焕生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