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名流故事
2018 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明星”
紫禁城
美文闲读
阳光堆在犁铧上
异域温泉风情多
地球的夜晚 越来越亮
牛黄解毒片不可滥用
古代的服饰制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2018 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明星”

有这样一群发光发亮的“明星”,他们筚路蓝褛、呕心沥血,书写着华人的风采,为中国谱写着盛世华章,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默默无闻,甚至为不少人所遗忘、一无所知。

2018,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明星”,这些悄无声息的时代英雄。

薛其坤:7-11量子院士

清华“明星校长”薛其坤,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的获得者,他率领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他也被誉为离“诺奖”最近的院士。

这位拿奖拿到手软的院士多年早7出、晚11归,他说,“是对科学朴素的向往,让我走到现在”,在他看来,科学之美值得我们极致地去追求。

施一公:结构生物领军者

他身在海外,学成归来,放弃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的优渥条件,毅然回到清华。他会带动一批国外科学家回国,这种效应被媒体称为“施一公效应”。2017年,他在《细胞》杂志连发3文,解析了剪接体分子结构,打开了分子结构的大门。

王艳丽:病毒DNA逮捕者

莫言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当无数人对科学家进行解读之时,女性科学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王艳丽,曾入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HHMI国际研究学者名单,作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她研究的基因CRISPR系统可谓角色重大。

袁隆平:稻田守望者

2017年的10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又一次刷屏,平均亩产1149.02公斤的成绩,再创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除此之外,在水稻育种上,他还带来另一项突破性技术,剔除镉元素,农作物将变得更纯净。简言之,他不仅解决了人类的“吃得饱”问题,还解决了人类的“吃得安全”这一大难题。

易志坚:沙漠变绿洲

内蒙古沙漠里,有片试验地,花海繁茂,绿意盎然,而在不久之前,那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沙漠,黄沙漫漫,毫无生机。成功将这一沙漠变绿洲者,正是重庆交大一位教授——易志坚。他带领团队,提取出一种植物性纤维黏合材料,用力学原理把沙变成土壤,让沙漠土壤化,这是科学的跨界,是领域的合作,是创新也是突破。

姚檀栋 :青藏高原守护人

2017年4月19日,瑞典国王将2017年维加奖颁发给中国科学家姚檀栋院士,有着“地理学诺贝尔奖”的维加奖,姚檀栋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7000米冰川,零下30摄氏度的冰山,他一直奋战在青藏高原,在茫茫冰山钻取冰芯,风雪呼号中,一个不慎脚下便是夺命的缝隙,他一坚持就坚持了30多年。

杨学明:“中国神光”

一束神“光”,自海风凛冽的辽东半岛升起。我国第一台大型自由电子激光科学研究用户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最强、最亮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而这人类探测微观世界的利器,就由杨学明主导负责,他按下这最快的“快门”,让分子、原子无处遁形,有望为分子拍部“电影”。

摘自《光明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