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静观碧沙岗
故乡的年集
豫西人家(国画) 房 巍
《和孩子一起成长 是最好的教养》
一代人的芳华
雪中情(摄影) 荷 冰
老 炝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老 炝

♣ 吴志恩

一个周末,正在家陪父亲看电视,看见老炝短信:“明晨八点回南阳,收到回复。”我忍不住乐了,一个小打小闹搞装修的,整天装得跟个大人物似的。很快电话打来了:“哥,我是老炝,明天有事回南阳,你必须去做个导游。”

这高中同学中,数老炝最爱折腾。没少让我给他张罗朱仙镇年画、牡丹图、陕县剪纸、澄泥砚、钧瓷。刚做装修吃饱饭没几年,就满天下跑着交朋友,说在京的MBA班都是外地同学,送别的俗,送这些能代表河南文化。8年前玉树地震,老炝闻讯第一时间赶了过去,想做善事却无奈行色匆匆,于是疯狂打电话让发小们给他汇钱,话语里那份豪气干云,仿佛满大街的银行都是他家开的。此后老炝年年去玉树,与一干朋友对口帮扶玉树孤儿,去时拉两车物资和文具,然后拍一堆玉树的藏民小孩照片回来。

业余摄影是老炝的爱好,曾经有一段时间,他扛着相机遍访名山大川、乡野村寨,见啥拍啥,那劲头似乎要把全世界都收录进他的影集里。有一天,老炝家里突然多了张古琴,偶尔还能看见他手持一本古典名著,读得甚是投入。我会心一笑,老炝是想告诉大家:“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老炝高中时曾为班级团支书,但他意犹未尽,不断帮校文学社写稿、朗诵、印社刊、出板报,忙得不亦乐乎,有一天终于熬成文学社社长,可惜劲儿没使对地方,高考名落孙山后,无奈进了一所民办高校,读了两年自考,从此文学梦断。

但这耽搁不了老炝继续寻梦。跑业务、做装修、创业、成家,老炝跌跌撞撞,终于在郑州站稳脚跟。他开始不断张罗同学聚会,同学们喝多了都抱着老炝哭,感谢他把失散多年的同学一一找回来。于是隔三岔五雅聚,数十年不断,老炝每次都抢着埋单。

上了一通MBA回来后,老炝让我推荐,在郑州某大学读了成人本科,结结实实拿了张文凭,用他的话说: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如今他这么着急找我,想来果真有事,刚好周末闲暇,便随老炝去了。原来是个做企划的团队,带着“长枪短炮”。一行人到了南阳,南阳汉画馆、镇平玉雕、方城石猴、方城烩面、“南阳五杰”,我使出浑身解数,竭力做导游找专家,两日遍看南阳“花”,还没耽搁到老炝老家袁店河畔汉山脚下看旧河道、走老官路,看夕阳西下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还特意打着手电筒看了他家当年小饭馆墙上落魄文人的“题张家壁”,其中一幅松鹤图最为清奇,题画诗也不落窠臼:“高鸣常向月,善舞不迎人。”这都是当年老炝爹娘接济过的路人的答谢诗画。老炝感叹说:“文人风骨啊!”

看完诗画,一行人等陪老炝在他父母坟前烧了纸、放了鞭——老炝母亲辞世已近一年。

三个月后,老炝忽然人气爆棚,很多人给我打电话:“知道吗?你们那儿出了个‘张老炝’,面做得好,上 ‘香香美食’了!”老炝请我去时,店面温馨,明厨亮灶,厨师服务生装束统一热情周到,吃饭的人排着队,小菜、卤肉、火烧馍……一碗面香喷喷地诱人。墙上是老南阳元素:汉画、山陕庙、诸葛庐、方城石猴,电视里播着 “张老炝”专题片:从三十年前的路边小店说起……老炝说:“上次做企划的朋友受了感动,又回了趟老家录了像,把我老母亲生前讲咋做炝锅烩面那一段,放进去了。”

我记得,那是张母仅有的一份录像,老炝自己录的。

不断有外地的南阳人专程去老炝那儿吃面。看老炝是如何把一碗地方风味做成都市风景线的。

上月老炝从山西回来,央我们几个去把关选餐具,他专程赴“砂锅之乡”平定,在山窝窝里找到非遗传人,带了样品回来。方案选定,老炝说:“这碗一个60块,配杯碟木筷往那儿一摆,有气场,以后就用这个。”说完戴上餐用手套,到灶台捧起洗过的小青菜盯了会儿:“不赖,洗得挺干净,盆底没杂碜,这是操作规范之一——也是 ‘巴奴’的标准。”缓了会儿,又接着说:“春节前得去趟台湾,考察下餐饮,特别是面食。”

朋友忍不住问:“着魔了?半辈子了咋就跟炝锅烩面杠上了?”老炝一下子眼红了,泪光闪烁:“你知道的,俺家姐弟多,六个孩子能够拉扯大,全指望爹娘那个小面馆。可怜俺娘识文断字,要个儿有个儿要样儿有样儿的,只是因为姥爷是大地主成分高,嫁到咱老张家吃苦受罪一辈子。这几十年说过去也就过去了,弟妹们在各行各业发展得都还不错,可是俺娘去世前,拉着俺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娃儿,炝锅烩面的手艺不能丢,得传下去。”

原来老炝的名字,根源在这里。这下好了,终于名至实归。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