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人与自然
话说拜年
秋收的山药地(水粉) 李玉梅
听音乐的少年
我们的节日(国画) 沈梦杰
《我的创业史》 讲述刘强东的成长创业历程
大雪帖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话说拜年

♣ 周振国

拜年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俗,是人们过农历年时辞旧迎新、互致祝愿的一种方式。关于“拜年”,有一种传说,腊月三十晚上,有一种叫“夕”的猛兽要出来伤人,专门对付“夕”的神仙“年”,就和人们一起放鞭炮赶走“夕”。于是,“除夕”之后,人们为了感谢“年”,便有了“拜年”。

旧时拜年,主要是幼辈拜健在的长辈,包括向长辈磕头鞠躬、问安祝福等,幼辈未成年的,拜过之后,长辈还要给压岁钱。同辈亲友互拜,主要是为联络情感、增进友谊、恭贺新禧。有的地方也有拜祖先和逝去的长辈的。拜年时间一般为初一到初五。如果过年那几天安排不开,可拜早年,喝了腊八粥就可以走亲访友;也可拜晚年,即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民间有谚:有心拜年十五不晚。相声演员郭德纲有个拜晚年的段子,说:“没出正月就还是年,在这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晚年幸福!”

我国拜年之风,秦汉已有。至南北朝时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唐代时,春节已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得益于手工造纸的发达,文人雅士间已玩起了“拜年帖”。“拜年帖”即贺年卡的雏形。到宋代,士大夫用拜年帖互相投贺已成为一种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这里的“名刺”,即“拜年帖”。明代之后,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录往来客人,存放“飞片”即“名刺”,“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分别是:寿百龄老太爷,富有余老爷,贵无极大人,福照临老爷,以图个吉利。大约从清朝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光绪年间的《点石斋画报》中,便有清朝官府新年团拜图。再往后,开始有了印制的贺年片。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最初那段时间,贺年卡拜年成风,以至满天“片子飞”。因“片子”太耗木材,为少伐树木,保护生态,也为了反对年节奢靡浪费之风,“片子拜年”被逐渐禁止,“片子”也逐渐淡出。

如今,人们利用网络通信或社交平台拜年已成为时尚。前些年短信独领风骚,现在是微信笑傲江湖,且美图、动图信手拈来,不过瘾的还可来段微信视频,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别致,互动便捷高效。而微信红包也增添了几分年味,块儿八毛的,大家抢着玩儿,倒也其乐融融。特别是微信、短信拜年造成扎堆现象,成一盛景。除夕下午到新年钟声敲响这段时间,可谓全民拜年时,好像整个中国都在抠手机,都沉浸在拜年乐中。不过呢,微信拜年不要紧,也要兼顾着帮老人准备准备年夜饭,或者陪老人、孩子乐和乐和。当然,离开网络,各地还有各地的讲究,各地还有各地的故事,各地还有各地的精彩;而如今的春节团拜,乃拜年盛况,文明喜庆,欢乐祥和。

中国人拜年,拜的是“和合”文化,拜的是华夏文明,拜的是家国情怀,拜的是美好愿望,拜的是共同理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