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花馍里的年滋味
祭灶随想
《这样学英语,我的孩子不抵触》
双禽图(国画) 吴 刚
白河边的夜晚(外二首)
雪天里的故事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花馍里的年滋味

♣ 张军霞

“年到了,该蒸花馍啦!”童年时小孩子盼年,最喜欢听母亲说这句话。我们老家过年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不变的风俗——蒸花馍。那时的蒸花馍可不比现在,物资匮乏,一年到头能吃到白面馍的机会可不多,何况是又好看又好吃的花式馒头,我们早就盼着这一天啦。

母亲提前一天和好一大盆面,把它放在靠近火炉的地方,等到第二天面团变得蓬松,表面充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洞儿,就意味着面发好了。花馍用料虽然简单,动手做起来却是个技术活儿,从发酵、揉面、捏花、到最后正式上锅开蒸,每一道程序都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母亲出于谨慎,每次蒸花馍总要把外婆叫来当指挥。母亲把面团揉得又松又软时,外婆手里仅用简单的工具,一根筷子和一把梳子,双手灵活地捏着面团,很快就能变出活灵活现、造型各异的花样,有鲤鱼馍、枣馍、莲花馍、虎馍……

这么多的花馍,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恰恰是一种简单的寿桃馍,因为它是过年时母亲走访长辈时必备的礼物,能否做得漂亮,可是验证一个主妇手艺的关键。也许是做得次数多了,母亲的技术早已经娴熟,只见她把面团揉捏一番,做出一个个圆润的面团,把它放在掌心,双手合拢一下,手指轻轻用力,就变出了桃子的形状。

这时,外婆拿起小小的木梳,在桃子的中间轻轻压一下,立体感一下子就出来了。做寿桃馍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桃尖上面点一个小红点,这件事在我们家有个特殊的规定,母亲会指定我们姐妹三个当中,期末考试成绩最好的孩子来动手,然后等到花馍出锅时,这个孩子也会享有第一个品尝的特权。我们都想得到这项殊荣,于是期末考试都格外卖力气。有一年,我和姐姐们都领了红艳艳的奖状回来,母亲就让我们一起去点红点,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

母亲的花样馒头做好时,父亲往往已经在厢房把热水烧开了,他一边烧火一边还在念叨:“架起大锅烧旺火,家家户户整花馍。”烧火也是技术活儿,火烧得太大了,馒头容易发黄,火烧得小了,馒头的火候不够,蒸出来用手一按一个窝窝,难看又难吃。记忆里,总有人家因为蒸馍失败,夫妻两个拌起嘴来,这样的馒头春节里摆不上台面,自己吃着心里别扭,更没有办法当成馈赠亲友的礼品,办法只有一个:重新再蒸一锅。

忙活了半天,花馍出锅的那一刻,全家人都簇拥在灶台前,等到母亲掀开锅盖,只见一个个花馍白白胖胖,热气和香气扑鼻而来,各种花样都那么漂亮,外婆满意地点点头,母亲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每人先尝上一个,脸上的表情都是一个字:香!

岁月荏苒,在如今这个吃饭越来越简单快速,不用自己动手,打电话叫一下外卖,就能随心所欲享受美食的年代,花馍似乎距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过了。但是在我家,母亲年年春节还喜欢蒸花馍,我也仍然喜欢吃手工的花馍,它其实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食品,更代表着一种怀念传统文化的情怀。吃年夜饭时,餐桌上有了花馍的影子,就有了一种美好的仪式感,轻轻咬一口,细细品味,年味也变得更加浓厚。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