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的大学梦
刘寄奴与文林郎
渔家傲·黄河风光(书法) 马玉林
海 棠
《古村遗韵》传播传统文化
黄河岸边度春秋(国画) 王三友
用心经营生活
晨 跑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刘寄奴与文林郎

♣ 贾登荣

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学史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号称“天下第一药典”。浏览《本草纲目》赫然发现,一些中药的名称,居然是由生活中的人名与官名演变而来。这不禁叫人感到惊诧与新奇。

刘寄奴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南朝刘宋王国开国皇帝刘裕的乳名。但就是在这数以千计的中药中,还有一味“刘寄奴”草的中药,而这味中药名称的粹,正是因为刘裕的缘故。《本草纲目》记载说:早在唐人撰写的《唐本草》中,就有“刘寄奴”草这味中药,但在从前,这味中药的称呼叫作“乌金藤”(又称乌藤菜)。

那么,“乌金藤”为何又改名叫“刘寄奴”了呢?李时珍指出,在李延寿所著的《南史·宋本纪上第一》中有这样的记录: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刘裕小时候到山坡上砍伐芦苇时,遇到一条大蛇,就一箭射去。第二天,他又往这山坡砍芦苇,却听到有人用杵臼研磨药物的声音,刘裕感到奇怪,就朝山坡深处寻找。结果看到有很多个穿青衣的少年,正在树木中捣一种草藤。刘裕好奇地问,你们捣这些草藤干嘛?其中一个少年答道,我家主人被刘寄奴所射,今用这藤作药物敷之为主人疗伤。刘裕知道这些少年来头不小,就说,你们见到杀主人的人,为什么不杀之?少年说,寄奴将来会当皇帝,不可以杀掉的。刘裕大声呵叱他,不要乱说。看见刘裕生气,这些少年便一哄而散。刘裕于是将他们捣的草药拿回了家。这些偶然得到的草药,对治疗刀枪伤,可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后来,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刘裕用这种草药,治好了许多士兵的伤,因此,人们就把这种神奇的草藤称为“刘寄奴”草,而它的本名——“乌金藤”,却慢慢让人淡忘了。

在林林总总的中药中,既有像“刘寄奴”这样的人名演化为一味中药名称,甚至还有官名也变为了中药名称,“文林郎”就是之一。“文林郎”的本来名称叫花红。花红的果实味似苹果,所以又有五彩苹果的称呼。花红全身可以入药,其根叫林檎,其叶叫花红叶。花红普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一带,生长在海拔50米至1300米之间的山坡、平地和山谷以及梯田边。而“文林郎”呢,却是中国封建王明的一种官职。从汉代开始,在皇宫里就设置有文林馆这个机构,专门负责掌管文章供奉及典籍校理诸事。文林馆的负责人就叫“文林郎”。文林郎的品秩并不高,有的朝代是九品官,有的朝代是七品官。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花红”演化为“文林郎”的两种说法:其一说,花红生于渤海中间,它的树干在河中飘浮,有一个在朝廷担任文林郎的,在河中得到这树苗,然后加以种植,从此,人们就称花红叫作“文林郎”;其二说,唐高宗时期,有一个叫李谨的人,得到花红果实。这果实呈五色,据说营养丰富,食之可以延年益寿,李谨于是就将这果实敬献给高宗李治。李治见到后十分高兴,然后下旨封赐李谨为文林郎。这以后,人们不再叫它的本名花红了,而改称为“文林郎”。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倒也无法求证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