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把每个当下做成极致
中国第一位女西医金雅妹
最大的教养: 原谅父母的不完美
火红的五月你最美
把自己的文章放到最末尾的人
又见桥边芍药开
官员上朝 手拿的笏板能救命
小贩儿
是否放支架看这四点
无腿老人成功登顶珠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官员上朝 手拿的笏板能救命
趣谈历史

古代官员在上朝时,手里拿着的板子被称为笏板,可别小看这个板子,笏板有时候还是官员的救命稻草呢。

笏板救人命

宋太祖赵匡胤手下有位大将叫党进,曾随赵匡胤南征北战,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党进虽然军功无数,但他是个文盲,大字不识。

有一次,赵匡胤委派党进领兵去守卫边疆。党进向皇帝辞行的时候,礼仪官在党进的笏板上写了要对皇帝说的客套话,不料党进看着笏板上的文字,由于不认识,半天也读不出来。要知道官员在面见圣上时不说话,或者说话话吞吞吐吐的,那都是大不敬,是要挨打的。

最终党进将笏板上认识的几个字,磕磕绊绊地读了出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意思是“微臣听说上古的帝王崇尚简朴节约,希望皇上你能够休养生息。”这句话尽管文绉绉的,但驴唇不对马嘴,朝堂上的皇帝和大臣们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关键时刻,笏板算是救了党进一条命。

笏板体现官员身份

笏板除了当笔记可以救人性命,还能体现官员的身份。官位高低不同,笏板所用的材质也有区别。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九品用槐木笏。在古人的眼中,谁家的笏板多,也能表明这家人当官的多,体现这一家人大富大贵。

比如说,唐朝名将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床头。这就是典故“满床笏”的由来,用来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

宋朝时,笏板还含有非常重要的礼仪之用。清朝官员不用笏板,主要是因为满清入关以后把延续了数千年的笏板制度废除了。另一方面,据说清朝的统治者,满族人手里总要拿着鞭子和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板,于是就不用了。笏板从此以后就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摘自央视百家微信号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