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把每个当下做成极致
中国第一位女西医金雅妹
最大的教养: 原谅父母的不完美
火红的五月你最美
把自己的文章放到最末尾的人
又见桥边芍药开
官员上朝 手拿的笏板能救命
小贩儿
是否放支架看这四点
无腿老人成功登顶珠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小贩儿

蔡运磊

留住乡愁

说他们为贩儿,其实不妥——多是兼职,临时客串。忙时就为民,闲时方为贩儿。

老家的村儿不大,但有不少纵横交错、长短宽窄的大街小巷,因此村贩儿的吆喝亦如此:放慢了,拖长了,顶上去,落下来;或悠远,或短促,或绵柔,或干脆;或像妈妈刚刚炸好的焦香麻花儿,或似奶奶在小铜锅儿里炖好的白菜粉条儿,或如爸爸困乏时扬脖儿猛灌的高度白酒……

用已故“京城叫卖大王”臧鸿的“叫卖理论”说,就是“吆喝要有辙有韵有板有眼有腔有调,没有这六样,是人就会,那也没人爱听你的了。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艺术性,瞎喊不行。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太太小姐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在闹市上吆喝,讲究音短、甜脆、响亮,让人听起来干净利落,一听就想买。”

一大早听到换豆腐的吆喝声,尽管长年累月地卖,但村上这些豆腐贩儿只吆喝,不敲鼓。靠敲打兜售的小贩儿也不是没有,比如卖香油的、说评书的,还有摇拨浪鼓的货郎担儿。

不像货郎担儿,卖香油的和说评书的不讲一句话,到了地方,只需把梆子、大鼓咚咚一敲,就有人提着瓶子或搬着板凳跑过来。货郎担儿只有一位,个儿矮矮的,面皮儿黑黑的,五短身材。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吆喝,那声音既悦耳又押韵,听着很顺耳。

由于货郎担不卖玩具和零嘴儿,小孩子们只好眼巴巴地站在一边儿,盼望着他赶紧卖完那些小零碎,挑起担子一边摇鼓一边拖着特有的成套“南腔”远去,只见拨浪鼓两边的坠儿跟耍性子的小孩儿胳膊一样,不停地前后左右甩着……

随着社会进步、行业变迁,传统的叫卖声逐渐淡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后来,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高音喇叭,提前录好叫卖内容反复播放,没有了合辙押韵,充耳的只是单调乏味。

那个时代的确远去了。

摘自《光明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