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向这样的基层考古工作者致敬
张伯驹: 百代高标 千秋丛碧
用眼睛聆听 世界的女孩
赏 树
刘恒: 写作就是用文字表演
缘深缘浅 我自安然
古人读书刻苦到什么程度
四方食事 至味在心间
防晒霜指数不是越高越好
各国如何礼遇退役军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向这样的基层考古工作者致敬

最近,一位中国老人的去世引起了不少外媒的关注。他就是陕西西安市临潼区博物馆原馆长赵康民。

据华商报报道,曾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的袁仲一表示,赵康民是最早确定兵马俑是文物并进行修复的人。

1974年,赵康民所在的临潼文化馆接到西杨村附近的电话,说村民可能挖到了文物,文化馆当即决定,前去现场勘察。

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揭开一段在地底下尘封千年的历史。

到了现场后,赵康民一看到挖出的陶俑头,又惊又喜,他告诉村民,这是俑!这可能是秦朝的俑!

他们下到井底,现场所见印证了他的猜想。七八块残破的俑头俑身俑腿排放在地上,旁边还散落着一些砖头。

赵康民把兵俑的残肢碎片带了回去,花了三天时间小心翼翼地拼凑起来两具高1米78的陶俑。

时任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回临潼探亲期间看到了赵康民修复的兵马俑,他将这一情况向上反映后,事情就有了接下来的发展:媒体报道、文物队入驻、建立兵马俑博物馆……

5月16日,当年靠着自己“武断”认定兵俑是文物的赵康民去世,享年82岁。

在从事文博考古工作的40余年里,他发现、参加、主持、发掘姜寨原始聚落遗址、秦兵马俑一号坑、秦始皇陵便殿遗址、秦始皇陵马厩坑、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唐庆山寺上方舍利塔地宫、关山唐墓、明刘懋石室墓等。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赵康民依然坐在他修复的那几具武士俑旁,向好奇的游客耐心地解释他们的来历。

据华商报报道,临潼区博物馆陈列部负责人说,赵老先生去世前几天还到博物馆来抄新收的一块古代石碑。赵康民的次子赵奇说,在老人的书房里,还摆着一本正在修改的书稿。

在中国,像赵康民这样的基层考古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有的在一线基地风餐露宿发掘宝物,有的在实验室妙手回春修复文物。

考古,并不像玄幻小说里写的那样,神秘莫测,惊心动魄。相反,大部分考古工作单调乏味,且需要十分的细致和耐心。许多文物在沉寂千百年后,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一缕幽魂,只有文物工作者用一双巧手和最先进的技术,才能帮助它们复活生机。

赵康民并不是见到兵马俑的第一人,但是鉴定它的第一人。用兵马俑博物院原馆长吴永琪的话说,如果没有赵康民,兵马俑的发现要推迟很多年。

所以,除了那些令人惊叹的文物,希望你也能看到文物背后有人付出的努力,希望你也能,为赵康民和像他一样的基层考古工作者们,鼓鼓气。 摘自《中国日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