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向这样的基层考古工作者致敬
张伯驹: 百代高标 千秋丛碧
用眼睛聆听 世界的女孩
赏 树
刘恒: 写作就是用文字表演
缘深缘浅 我自安然
古人读书刻苦到什么程度
四方食事 至味在心间
防晒霜指数不是越高越好
各国如何礼遇退役军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张伯驹: 百代高标 千秋丛碧

乔鲁京

名流故事

张伯驹,名家骐,别署丛碧,河南项城人,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文化名人。刘海粟曾回忆说:“丛碧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了4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4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在书画鉴藏方面,张伯驹眼光卓绝,魄力宏大。根据其自撰《丛碧书画录》里的不完全统计,在1960年前,收藏有书画117件,其中唐代及以前的6件,宋代13件,元代11件,明代40件,清代47件。特别是他收藏的30件晋唐宋元书画,从大诗人李白、杜牧的手卷,到宋徽宗、钱选的丹青,都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更广为世人所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把这些书画珍品捐赠给了国家,一如他在给周恩来总理的信中所说:“我所藏主要珍品,遇人民爱戴,政治修明之政府,应不以自私,捐归公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仍以张伯驹为例,在得知前清恭王府后人藏有西晋陆机《平复帖》后,他先后三度尝试购买,最终抢在日本人之前,得到这件存世最早名人法书,使其没有步唐代大画家韩干名作《照夜白图》后尘,流向国外。能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第二种境界的,并不多。1941年春,张伯驹在上海遭人绑架,绑匪索价300万伪币赎金。生死关头,张伯驹仍正告夫人潘素:“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所藏古代书画赎身。”经此一劫,张伯驹对《平复帖》更加呵护,正如他自己所说:“帖藏衣被中,虽经乱离跋涉,未尝去身。”

展卷自怡独乐乐外,张伯驹尚能“与人乐乐”。1947年,当时才33岁的王世襄正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想对当时还收藏在张伯驹处的《平复帖》进行详细研究。说明来意后,张伯驹不但答应他的请求,更爽快地表示:“你一次次到我家来看《平复帖》太麻烦了,你不如拿回去仔细地看。”后来王世襄回忆说:“《平复帖》在我家放了一个多月,才毕恭毕敬地捧还给伯驹先生。”

不仅“与少乐乐”,张伯驹更做到了“与众乐乐”:1952年,他将《游春图》让与故宫博物院;1956年,复将《平复帖》在内的8件珍贵法书捐献国家……1973年,他撰文感慨自己“一生所见山川壮丽,人物风流,骏马名花,法书宝绘,如烟云过眼,回头视之果何在哉,而不知当时皆在雾中也。”是的,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他也只是说自己以为“人生万事无不在雾中”。作为收藏家的他,行行重行行,早已登上峰巅。

摘自人民日报文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