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梁永刚 “香囊艾叶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一年一度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对于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端午节,各地有不同的说法和风俗,呈现出不同的过节方式,展示一幅幅斑斓多姿的民俗文化画卷。在诸多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最具“文化”特色的节日,其他方面暂且不说,仅端午节的别称就有二十多个,可以说是位列中国传统节日之首,譬如端午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诗人节、灯节等。 在我的老家,端午节还是名副其实的女儿节,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拜望父母家人,并为长辈馈赠食品,与家人团聚共餐。因端午节正值麦罢时节,故而老家一带有乡谚说:收罢麦,女看娘,嫂子喊着要吃糖。老家一带还有一个习俗,有未过门的媳妇的人家,端午节也要将其接到家中过节,临回家时要赠送衣服等物品,还要给一些零花钱。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出嫁女儿回娘家是老家端午节独有的风俗,直到后来长大成人,读的书渐渐多了,才知道这个风俗并非我老家独有,是有一定出处的。古人认为,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阴和阳是相对的,如男和女相对一样,因此古人在许多问题的设计上都是二极思维,在节日设计上也是这样,所以一年有男人的节日,也有女人的节日,因此中国出现了三个女儿节,分别是端午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阳数相重。七夕有女儿节之称,当在最前,专属小闺女;端午其次,兼属小闺女和已嫁女;最后为重阳,专属于所有已嫁女。在古代,端午节的其中一个习俗叫作归宁,俗称“回娘家”。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端午节是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所以人们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此外,古人很看重双五在八卦中的“比和”之象,即大吉、利出行。这也是出嫁女人纷纷回娘家省亲的一个重要缘由吧。 不过,在古代我国的很多地方,端午节那天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归宁省亲,却不是为了看望双亲,而是为了“躲端午”。 过去认为农历五月是“毒月”和“恶月”,端午节更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凶日”。在这一天,人们需要小心避忌,谨慎过关。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辟邪除祸。民间避忌的方法除了悬插艾草、让孩子佩戴“香囊”或“五彩线”、饮雄黄酒外,还让妇女带着孩子回到娘家,躲过端午节的邪气。 女儿节,一个多么动听和美好的名字啊,虽没有端午节听起来厚重大气,却多了几分浪漫、温馨和细腻,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让人禁不住心生出无可名状的幸福。试想一下,女儿节这天,出嫁的女儿带着家人,提着粽子,回家去看望父母,既满足了父母对出嫁女儿的牵挂之情,又表达了出嫁女儿对父母的拳拳孝心,该是一件多么美好又富有诗意的事情啊!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