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丰收(国画) 王伟宾
取好名字中状元
不弃残纸
比尔·盖茨看走眼
城墙上(摄影) 孙建辉
《酒徒》《对倒》《寺内》 ——刘以鬯最后岁月审定的经典作品
进士宅第读闲书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取好名字中状元

♣ 张 勇

古代,是人治的社会,科举状元须经皇帝钦点,自由裁量的空间当然非常大,和皇帝的好恶有直接关系。甚至因为名字取得好,就可能占个大便宜,反之,眼看到手的状元都能飞喽。

唐睿宗景云三年,录取的状元常无名,不是因为才华出众,而是他爹给取了个好名字。因为唐代的皇帝姓李,与道教所尊奉的始祖老子同姓,因而附会自称是老子的后代,因而道教在唐代十分受重视。这为常无名就因名字与道家颇有关系而沾了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不寻常的名字出自道教重要经典《老子》的第一章,在信崇道教、尊崇老子的时代,这个名字特别讨巧,因而一下子被看中成了状元。

明洪武十八年的状元本应是花纶,但等到拆号唱名的时候,朱元璋却说自己夜做一梦,状元姓丁,不姓花。主考大臣们随即翻阅试卷,找出个本是太学生、名次较后的丁显。朱元璋说,姓丁名显,自然应“显”。本来毫无希望的丁显竟成了状元。这个幸运的丁显,与朱元璋并非沾亲带故,也不曾写过惊人诗文,却因名而显了。

明永乐二十二年殿试,原拟第一名是孙曰恭。当大臣们把写好的名单呈明成祖朱棣过目的时候,朱棣一看就连连说,不行不行,孙暴怎能做状元。古人直行书写,曰与恭连起来看,看着就像个暴字。最后按皇上的意思,将第三名的邢宽点为状元。朱棣为什么忌讳这个暴字而推崇宽字?这有很深的心理因素。因为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本来没有资格做皇帝,他是采取暴力手段从侄儿朱允炆手里篡夺的帝位,并且为了排除异己曾大开杀戒。因为害怕别人说他残暴,所以对暴字有特殊的敏感。他力图在晚年树立一个宽厚仁慈的形象,邢宽因此得了便宜。因为朱棣认为,邢宽这个名字隐含着“刑政宽和”的意思。于是,朱棣将孙曰恭降为探花,而将状元换成邢宽。

明英宗天顺四年的状元本是祁顺,这个姓名连起来就是祈求顺从、孝顺,要说符合君主专制对臣民的要求,没有比它更贴切恰当的了。然而不幸的是,祁顺与英宗的名字祁镇相近,传胪唱名多所不便,于是状元就换成了王一夔。

顺治十二年殿试,阅卷大臣拟定的状元是太仓人王揆,唱名的时候,顺治却因王揆名字的读音想起了《王魁负桂英》这部流传极广的戏剧。于是就开玩笑说: “是负心的王魁耶?”这下王揆可倒了大霉了,一下子从第一甲被抑为第三甲。在《王魁负桂英》这部戏剧中,王魁在桂英资助下中了状元后,想到曾与妓女桂英在 一起,感觉太丢人,就忘恩负义,设计害死了桂英。

乾隆五十四年的殿试,乾隆帝审看主考大臣们呈上的前十名卷子,看到胡长龄的名字,就开玩笑地说:“胡人乃长龄耶?”乾隆帝这时已经79岁,正盼望长龄,要借胡长龄名字的吉祥,钦定他为状元。

同治七年科考,江苏人王国钧被初定为一甲,但也是自己的名字给自己惹了麻烦。其实,国钧这个名字还是不错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赠樊著作》诗云:“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国钧者,国家重任也。可是,要把“王国钧”连起来读,就是“亡国君”的谐音。这可是大忌讳。因此,当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听到这个名字后,甚是不悦。太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王国钧遂被抑置三甲。

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但他状元及第实属偶然。1904年7月殿试,主考官们看完所有考生的试卷,经过精挑细选,把排好名次的试卷上呈给慈禧太后钦定,当时国家正值内忧外患,慈禧又想办七十大寿,便想通过科举来获取一点吉兆。慈禧第一眼看到的,其实并不是刘春霖的试卷,而是一名叫朱汝珍考生的试卷。朱汝珍试卷字迹流利清秀,文辞畅顺华丽,内心颇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时,一股阴云陡然开起。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为珍妃支持光绪皇帝改良,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悦,后来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所以一见“珍”字便肝火上升;又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更使慈禧火上浇油。想起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人是她的克星,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就这样实际的状元,无奈地成为榜眼。

慈禧翻开刘春霖的考卷时,心头不禁高兴起来卷面上那清秀隽丽的小楷字,使慈禧眉宇舒展,又一端详“刘春霖”三个字,更是频频点头。原来,这一年大旱,慈禧联想到“春霖”即春风化雨,普降甘霖,加之刘春霖籍贯直隶肃宁,更觉得这个地名符合她盼望肃静安宁的心愿,于是点刘春霖为“一甲头名状元”。实为榜眼刘春霖,就因为“名字好听”榜眼变状元,被慈禧钦点为状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