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丰收(国画) 王伟宾
取好名字中状元
不弃残纸
比尔·盖茨看走眼
城墙上(摄影) 孙建辉
《酒徒》《对倒》《寺内》 ——刘以鬯最后岁月审定的经典作品
进士宅第读闲书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不弃残纸

♣ 贾登荣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在许多仁人志士看来,“俭”有四利,可以养德、养寿、养神、养气。所以,他们反对铺张浪费、痛恨暴殄天物的行为,并一点一滴,身体力行,倡导节俭之风。尤其是一些官员,在对待纸张的态度上,很是值得玩味!在他们意识中,自己所使用的纸张是要砍伐树木、竹子才能制成,而这些树木、竹子又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千万不能随意抛撒,因此,他们十分注重节约用纸,连那些用过的“残纸”,也不离不弃,尽量让其发挥“余热”,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一个个节俭的精彩故事。

宋代的晏殊,不但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还先后担任过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枢密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官职;最高官阶曾做到宰相(同平章事)的位置。就是这么一个政治家、文学家,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使用纸张时,却表现得十分节俭。宋人叶梦得所著的《避暑录话》一书,记载了一些晏殊“废物利用”的故事。书中说,晏殊平时对于收到的书信等,“未尝弃一纸。”他总是把来信的信封、信纸里没有字的天头、地角、边条等都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慢慢地,这些东西在他的书房里堆积成山。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抽出空闲时间,先是烧一盆火,自己手持熨斗在火上烤,然后用烤热的熨斗将这些皱巴巴的信封、纸条等一一加以“熨之”,让它们变得平顺整齐,然后把这些用“铁界尺镇案上”。接着,又将这些大小不一的纸条、信封按规格一一分类,然后分类放在置放于案头。本来属于报废的纸条、信封,一下子全部让他利用起来。信封,用来给另外的人寄信;有的纸条,用来这作为写诗词打草稿的草稿纸;有的纸条,用来作为写信的用纸;有的纸条,居然用来书写给皇帝的奏章。其对“残纸”的利用,可谓无可复加。

其实,在古代,善于利用“残纸”,让其发挥“余热”的,又何止晏殊一人。明代有个叫叶盛的人,著有一本《水东日记》。书中就讲了好几个“不弃残纸”的人与事。曾经在明王朝当过尚书的胡昆陵,就是个吝惜纸张的人。他写的那些“应酬诗文稿”,都是用极小的纸片,在上面写得满满当当,没有一点缝隙,根本不会使用大张大张的华美纸笺;就连那些用过的很小的旧纸片,即使破了,他也舍不得丢弃,要让其派上用场:“用补窗户。”明朝有一个叫王盐山的官员,也十分珍惜纸张。他在撰写公文的草稿时,从来不用好纸张,而是将收到的公文的外封,作为打草稿的工具。当公文定稿誊写完毕后,对这些“残纸”还要加以利用:“以作绳绞,仍渍以剩蜡,俾照夜。”也就是说,将这些打过草稿的残纸搓成纸绳,与没有燃烧完的蜡烛混合在一起,然后用来照明。由是可知,他对纸张的节俭珍惜,到了何等的地步!

反观今天,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机关,弃纸现象相当严重。有的一张纸上,只书写有几行字,大半的部分就白白浪费了;至于大张大张的好纸任意抛弃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与古代相比,其实我们遇到的资源压力、生态危机远远大于过去,然而,人们的节俭精神,却大大不如古人,这实在是一种悲哀与不幸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