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菠 菜
白云抱幽石 绿筱媚清涟(国画) 朱坤芳
经行天下爱嵩岳
手机随想录
思恋帖(书法) 窦效民
《庄严的承诺——兰考脱贫记》 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兰考人民致敬
向生活致敬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经行天下爱嵩岳

♣ 宋宗祧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廿八日,一代才子苏轼病逝于毗陵(今江苏常州)。其弟苏辙把他的遗体运回中原,葬在了嵩山脚下的郏县。苏轼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死后没有回故乡安葬,对此众说纷纭。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苏轼当年去汝州(今属河南)的时候,看中了这个地方的小峨眉山,特别像他老家眉山那个地方,因此选中这里作为他的长眠之地。其实这是讹传,真正的原因要从他父亲苏洵说起。

嘉祐元年(1056年),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二子赴东京(今河南开封)应试。期间正好有个眉山老乡陈景回以太子中允之职退休。在京城遇见老乡,苏洵分外高兴。陈景回告诉老泉,他居官期间在蔡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置买了土地,致仕后,欲“将治园囿于其间以自老”,就不回眉州老家了。陈景回的话打动了苏洵。接着,陈景回向苏洵求诗,苏洵即以诗明志,表示自己也不想回老家了,有意“于嵩山之下,洛水之上,买地筑室,以为休息之馆”。说着说着,苏洵激动起来,竟说,老乡啊,请你记住:我说的“在嵩山之下、洛水之上,买地筑室”并非戏言。我苏老泉是“经行天下爱嵩岳”。谁知没多久,苏洵的妻子在家乡病逝,苏洵携二子回眉州奔丧,遂使他欲在嵩洛之间“买地居妻孥”的愿望落空。特别到了10年后的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故,更使他“卜居嵩洛”的愿望化为泡影。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从黄州(今属湖北)量移汝州(今属河南)。所谓“量移”,指让贬谪到偏远地方的官员,迁移到距京城较近的地方任职——平移,以示圣恩。此时,他的弟弟苏辙在筠州(治所在高安)监盐酒税任上。于是,苏轼就于赴任途中顺便到高安(今属江西)看望苏辙。临别时,他向苏辙和侄子苏迟提起其父苏洵“卜居嵩洛”的遗愿,还作有诗《别子由三首兼别迟》。其二曰:“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苏辙则作《次韵子瞻留别三首》以记之。这说明,苏轼弟兄两个在高安曾就怎样落实老父临终前的遗愿,交换过意见,达成了一致。

元祐三年(1088年),苏轼51岁,在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苏辙任户部侍郎,兄弟手头有了点余钱,于是,苏辙就在位于嵩山之阳的颍川之西三十里买田置宅,准备完成父亲的遗愿。这个意思见于苏辙的《卜居赋》:“予年将五十,与兄子瞻皆仕于朝,裒橐中之余,将以成就先志。” 啥叫“成就先志”?由于苏辙这里提到了他的哥哥,意思就很明白,是二人一同要实现父亲的遗志,子子孙孙落户中原。

人总是处在矛盾之中。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到过不少地方,动情之处多多,对自己晚年的归宿处有过很多想法,比如杭州(今属浙江)、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今属江苏)、湖州(今属浙江)、黄州(今湖北黄冈市)、登州(今山东蓬莱)、颍州(今安徽阜阳市)、定州(今属河北)、儋州(今海南儋州市)、毗陵,等等,都让多情的苏轼留恋不已,尤其是家乡眉山,那是生他养他的土地,父母、结发妻子王弗都长眠在那里。但父亲的遗言不时回响在他耳边。再说,中原是他的第二故乡。中原,京师,让他喜让他忧;让他出彩,也让他受过委屈。虽然爱憾交加,感情很复杂,但毕竟爱是主要的,让他难以割舍。所以,苏轼最终还是选择完成父亲的遗愿,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苏辙亲撰的《东坡先生墓志铭》是这样说的:“公(苏轼)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应该说,这不是简单地给生命一个归宿,而是信守儿子对父亲的庄严承诺。

苏轼去世后,苏辙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说“地虽郏鄏,山曰峨眉,天实命之,岂人也哉!”意思是:坟茔虽在郏县,这里的山却叫“小峨眉山”,与家乡的山同名。看来,这是天意啊,并非是人有意为之。

苏辙死后也葬在这里。后来,再在这儿把苏洵的衣冠设了个衣冠冢,所以,郏县这个地方就有了“三苏坟”“三苏祠”……

三苏父子,“经行天下爱嵩岳”,其对中原爱的执着令人动容!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