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心雄万丈
月下对语喜将来(国画) 史秉有
人生好去处
生态圈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书法) 韩湘人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萝卜汤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人生好去处

♣ 姚丰君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我专程到济源北10公里的盘谷寺去了一趟。去这个地方,不是因为它风景好,而是缘于30多年前我读过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想从那里借鉴一下人生智慧。

盘谷寺坐落在一个小山腰上,汽车可以开到寺前的空地上。拾阶而上,便来到寺里。寺庙不大,香火也不很旺。站在寺前向周围望去,视野很是开阔,离寺庙几百米处,一条已干涸的河床自西向东延伸。从这里往东看,有许多耕地,很符合韩愈所写的“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泉甘而土肥”,说明宜于人的生存;“草木丛茂”,说明风景秀丽,益于养身养心。李愿选择在这里隐居,看来是有道理的。

我伫立在盘谷寺前,一遍又一遍地向谷中眺望,脑子里却想象着当年韩愈写《送李愿归盘谷序》时的情景。

韩愈借李愿之口,在文中写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影射对比中,表达了他对官场腐败的憎恶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有人说,韩愈在文中对声威显贵们的做派的描写,纯粹是出于批判,但我对此不敢苟同。按韩愈自己的说法:“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作为古代的士大夫,奉行儒家之道,入仕是理所当然的,韩愈本人一生也是在官场打拼的。韩愈在文章中透出的,不是对“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蔑视,只是对那些“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的反感,是对“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的不满。韩愈真正批判的是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说这些人“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认为这种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是失去了自我之人,而韩愈主张的为人之道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选择?1200多年前韩愈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可惜,至今还有很多人不明白。有的人当个官就不可一世,不惜贪污受贿,身败名裂,而有的人没当上官,就觉得自己混的啥都不是。殊不知,人生一世,草木一季,一切皆要顺其自然才是。遇于时,宜官则官,“利泽施于人”固然不错。但不遇于时,则宜商则商,宜学则学,都是人生正道。再不行,像李愿一样,寻此盘谷,躬耕田园,也未必不是人生的佳处,标准是“惟适之安”!何必非要竞逐升官发财之一途呢?

从盘谷寺出来,我如释重负。如果说,来盘谷寺前我对退休生活心中没谱,那么现在我知道今后的退休生活该如何自处。曾经为官数十年,未曾“门庭若市”,当然退休之后也不会有门前冷落车马稀之感。像我这样的小人物,自然也不必“穷居而野处”。有道是吃好一日三餐,过好一年365天,看看书,写写文章,谁又能说这不是人生好去处?

写这文章时,看到一篇故事。讲一个和尚问师傅:修行的目的何在?开始师傅不理他,后来他问多了,师傅朝他飞起一脚,踢将过来。突然,和尚开悟。是啊,去掉“执”,这才是生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