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雅室翰墨溢香气 长廊修竹听雨声(书法) 张宽武
荒草中的一柄锄
良遇得新瓜
老银镯
《偷记忆的男孩》 一段关于爱和拯救的冒险之旅
皮定均抗日司令部(素描) 赵永凯
热闹与安静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金水河之名见诸史册并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解决开封的饮水和漕运,派兵开挖了人工渠道,引源自郑州西南流经郑州的水系,因“如金带,以其来自金方,故名”,即金水河发源于开封的西方,五行中西为金,金又主水,水又主财,所以更名“金水河”,意欲这条金水带来无尽的财富。所以,水质清澈甘甜的金水河,不仅是供给北宋皇宫的“自来水”,还是一条给北宋统治者带来巨大财富的漕运通道。

但是,我宁愿相信金水河之名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这里要先介绍一下子产。子产(前584年~前522年)又称为公孙侨,郑氏姬姓,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河南新郑)人,郑国贵族,郑穆公之孙,郑公子发(字子国)之子。子产是第一个将刑法公布于众的人,曾铸刑书于鼎,史称“铸刑书”,是法家的先驱者,被清朝的王源推许为“春秋第一人”。我知道子产,源自那篇出自《左传》的《子产不毁乡校》名篇。短短的一段文字,加上孔老夫子掷地有声的结语,“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不由人对这位郑国良相肃然起敬。细细研读2500多年前那段郑国历史,就会发现子产执政郑国后,一个原本动荡战乱的小国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年后,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两年之后,市场上买卖公平,不虚定高价。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须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当时的郑国该是一个祥和安宁、歌舞升平的国家,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多么幸福!子产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后去世了,郑国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也像孩童一样的哭泣,还边哭边念叨:“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老百姓将来还能依靠谁啊?!”邻国孔老夫子敬仰这位德才兼备的完人,竟然也是哭得稀里哗啦地说:“子产可是古代留给我们的恩惠啊。”由此可见子产受爱戴的普遍程度。

但是由于子产为官清正廉洁,一心为国为民,居高不谋财,功赫不邀封,死后家里竟然没有多余的钱厚葬他。郑国百姓闻讯纷纷拿出家中的金银珠宝和首饰,呼朋唤友地赶到子产家,将成车的金银首饰堆积在他家门前。子产的儿子遵照父亲生前遗嘱坚决不收,而他自己靠一己之力,背土挖石把子产葬在新郑和长葛交界处的陉山的乱石堆之上。这是根据子产的遗愿,生不与百姓争财,死不与百姓争地,把墓朝向郑国方向,以示永不忘本。一代良相,就连身后事都节俭到极点。凭着超乎常人的简易葬仪,子产墓竟然两千多年安然无恙,因为君子敬仰他,小人无利可图,于是得以魂灵安息。这不能不说是上天对其德行操守的一种别样褒奖!

老百姓送来的金银财宝在子产门外堆成了小山,子产儿子又坚辞不收,无奈百姓只好接受一位长者的建议,把这些珠宝送到子产的封地(今郑州管城区),一件件抛入河中,意欲他的恩德像河水一样川流不息,造福百姓,万代流芳!倒入无数金银财宝的无名小河中金光闪闪,波光粼粼,从此后便有了金水河这个美丽的名字。

美丽的金水河,千百年来,一直流淌滋润着郑州这片古老而有生机的土地。尽管有时候也有洪涝侵扰民众的祸患发生,但在更多的时候,金水河是一条造福乡里、润泽八方、风景秀美的幸福河。到了清代,依旧是水清波碧,杨柳依依,鱼虾潜游。有清代诗人司星聚的《金水晴波》作证:“管城环抱绕金河,潋滟晴光涌绿波。两岸空明云影淡,满川摇动日华多。蘋洲晒网听渔唱,柳树飞桥有客过。悟得沧浪清浊意,聊将一曲和高歌。”古代金水河流经今管城区东西大街,故有管城环抱绕金河之说。

只是后来河水泛滥成灾,不得已重新开挖改道。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1939年前,金水河是从现在的西南郊老胡沟村发源地流入市区,经过顺河街、迎河街(现今的解放路)到十字街心(现二七广场),折向东北,绕旧城到北门外,再向东注入贾鲁河。那时的金水河因流经市区繁华地段,河道内的垃圾、粪土增多,造成河道壅塞阻碍,堤防残缺,成了一条经常泛滥成灾的臭水河。

1939年七八月间,郑州连降暴雨,金水河洪水暴涨,宣泄不及,进入市区平地,水深数尺,站在西大街西口望去,只见一片汪洋,所有商店、住户都灌进了水,水退后,淤泥积沙三四尺厚,市区机关、学校、工商业均受到影响,群众怨声载道。经过这次水患,郑州各界人士和居民都迫切希望尽快治理金水河,根除水患。10月间,经督察专员公署核准,由军、政、地方机关代表及士绅共同组成金水河治理委员会,决定将金水河从繁闹的市区内挖河改道到市郊外,由原流经顺河街、迎河街、十字街心向东流,改由从西郊菜王村附近,流经北闸口、西陈庄村北、铭功路向东流。经过多次商议,经费和技术力量由黄河水利委员会承担;勘测、设计工作交黄河水利委员会驻郑的防泛新堤监防处,并由黄委会河南省河防特工临时工程处负责施工。1940年1月10日金水河改道工程开工,于5月12日竣工。这就是今天流经市区的、大家所看到的金水河了。

金水河改道工程完工后,把南北隔成两岸,只建了一座砖拱小桥,一到夏季河水上涨,人们只能望河兴叹!时间久了,砖拱桥已濒临倒塌,人们非常盼望流经这里的金水河上能架起一座大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各行各业似有逐渐繁荣之势。在民众的要求下,当时的建设部门偕同富户殷商,加上地方绅士的赞助,村民们热心出工,从巩县运来石块,很快在铭功路北头金水河上架设了一个长10多米、宽3米的两孔石拱桥,大家很高兴地把这个桥叫“石桥”。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建设的需要,人民政府拨专款把石桥改建成桥长34米、宽30多米、高6.5米的三孔钢筋水泥大桥,为尊重群众习俗,仍把新建的大桥定名叫“大石桥”,沿袭至今。大石桥旁的街心花园成为民众健身休闲娱乐的场所。而1994年大石桥立交的建成使得大石桥成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大石桥实至名归!

不断改建的大石桥承载着金水河的发展脉络,也记录了金水河的发展轨迹。

数次经过郑大老校区眉湖西边的金水河畔,每次都会对着金水河畔子产祠园高高的牌楼行注目礼,并在心里对着历史的天空呐喊:官吏如你,民众之大幸也!子产,念你。

6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