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朵芙蕖(国画) 吴 刚
陈汤的不朽名言
刈 包
隔篱呼取尽余杯
《教养的秘密》 没有难教的孩子 只有不懂的家长
母爱(摄影) 苗 青
父亲的黄岗镇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刈 包

♣ 张富国

“要说讲究,还数刈包”,迷恋台湾美食的好友郑,和众多食友一样,十分钟情刈包。

这刈包其实就是肉夹馍,很像老虎张嘴咬住一块软嫩的猪肉片,名曰“虎咬猪”;又像钱包,包着满满的馅料。入口即化的五花卤肉,放入酸菜,解腻、爽脆,一口下去,早已陶醉其中:甜咸、酸辣、冷热、软脆,极富层次感,平添些许浓郁风味。

这刈包可没那么简单!“刈”,台湾方言是切开包进去的意思,“虎咬猪”与“福咬住”谐音,客家人把酸菜尊为福菜,吃刈包,自然有留住福气的祈愿;似钱包,鼓鼓囊囊,来年财富满满,源源不断。看来刈包联结的,不止是嘴巴,还有技艺、记忆和未来。

这刈包做法讲究,面粉、牛奶、糖、盐、酵母混合,揉光饧发,分成小团,滚圆再饧,擀成椭圆,刷橄榄油,对折,上方大些,大火蒸一刻钟,取出备用。酸菜洗净切碎,加少许油,辣椒炒香,入酸菜、糖,香味散出,出锅备用;袋装的熟花生,用松肉锤打碎。肉要等馍的!秘制五花肉,花生碎加太古一级糖霜打成粉,加炒酸菜、香菜叶,出品时配黄金爽口泡菜。更有饕客,把面皮做成熊掌造型,美名“熊掌门——熊手刈包”。

这刈包,是台湾同胞“尾牙”吃的小点心,腊月祭神时的必备食品。“牙”,本是军中帐前的大旗,春秋战国时期,大军出征,要祭拜大旗,以求旗开得胜、一路平安,这叫“祃牙”。这个典礼被商号援用,每逢开市,来个祭典,希望财源广进,生意兴旺。祭拜的,主要是福德正神——土地爷。后来,流行民间,农历二月初二,第一次做牙——头牙,土地爷的生日;腊月十六,则是最后一次做牙——尾牙。每逢做牙,土地爷庙都会张灯结彩,爆竹声声,用刈包等祭祀。这刈包成了让人期待和难忘的奢侈美味。

刈包与祖国大陆的肉夹馍同出一辙。海峡两岸原本一家人。到了异乡,就会思念乡味;饥渴时,吃食的记忆一下子在脑海汹涌而出,消散的味道瞬间复活!尾牙时,家人都围聚“食尾牙”:润饼和刈包不能少,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刈包包的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可口的乡土食品。想想咸阳的白吉馍——“腊汁肉夹馍”、宝鸡的肉臊子夹馍、潼关的潼关肉夹馍、京城的荷叶饼夹肉,满口留香。白吉馍,用上好面粉揉制成饼,略烤,放炉膛炭火烘烤,双面松脆微黄即出,好似“铁圈虎背菊花心”;五花肉切成块,老汤文火焖炖,煮成的肉软若脂膏,饱含汤汁,色如黄翡,味馥气馨。热馍一出,侧边刨开,肉末加入馍内,白麻纸一包,一口下去飘飘欲仙。这腊汁肉战国时称“寒肉”,当时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已能制作。秦灭韩后,制作技艺传至长安,世代流传至今。只是,现在的选料、制法更为讲究。

胃口的顽固,想必是执念的深厚。刈包的乡味,最能勾起人的相思病;乡情酿出的,真的是一道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食物。任凭怎么说,一家人,乡味最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