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座霸”难治 是有法不依还是执法不严
“公私”不分 吃“恶果”的可能是每个人
打赏悲剧何时了
私房菜
画好人生的“九百个方格”
“0”分通报 启示背后的危机
抓阄
新闻传播中不能缺少充分的背景信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9月15日,安徽阜阳。一群老头老太在某路口处,拦截婚车索要红包、喜烟等。目击者告诉记者,拦车者表示只认一百元,不给钱就堵着。事后,阜阳市公安局颍上分局发布警情通报:时某等7人在街头红绿灯处先后3次拦截过往婚车,影响交通秩序,因寻衅滋事违反治安管理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似曾相识的画风,如出一辙的手法。去年10月份,媒体同样爆出过大爷大妈“组团拦婚车”的丑态:有个地方,一群人在十字路口徘徊,见到有婚车队伍驶来,便蜂拥而上,拦下车队,索要“彩头”,如果不给就别想走,引得办喜事的群众怨声载道。尽管警察到场将讨要喜钱人员抓获,并训诫警告其不得再如此索钱,但显然,倘若换个地点如法炮制,总有一些心软者会“花钱买顺畅”。

在一些地方,美其名曰“讨喜”或“求彩头”的拦截婚车行为,常会被称作是民风民俗,这看上去好像是“组团拦婚车”屡屡公然上演的症结所在,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拦路要求发红包的婚俗,多是随婚车同路的亲戚朋友起哄热闹一下,金额上意思意思作罢;作为与婚事毫不相干的外人,岂有“理直气壮”截路索财的份儿?因而,无论是婚车队伍,还是治安部门,都不应给“讨喜式”敲诈提供“心太软”的姑息与纵容。

“组团拦婚车”无关讨喜实为敲诈,这样的执法定性,才更具惩治威慑。前不久就有一则报道,某地有一胖小伙儿专门以拦截婚车索要喜钱为生,长年来没有人制止,也没有人报警追究责任,小伙儿索要的喜钱从起初的几十元一次一路涨到如今的二百元一次。多年的讨喜钱经历让其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名气,俨然成了一个“路霸”。最近,在舆情汹汹之下,当地警方发出通报称,“拦婚车小胖”高某某因涉嫌敲诈勒索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消息传出,当地市民直呼“大快人心”。

“讨喜式”敲诈虽然戴着“喜洋洋”的面具,但终究是强讨强要的现代版剪径。而为什么在对这种“趁喜打劫”恶劣行径的处理上,有的只是训诫警告,有的为行政拘留,有的却可安上“敲诈”之罪?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收集证据的问题。也就是说,人们不应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特别是那些婚车队伍,遇到陌生人的“拦车索钱”,应选择迅速举报、积极作证,而不是宁可“花点小钱,求个顺利”,才能让“讨喜式”敲诈得不偿失。

应该说,“讨喜式”敲诈的个人或团伙,既有本土帮,也有流窜者。如果对其潜在危害缺乏足够重视,“组团拦婚车”就会蠢蠢欲动,乃至肆意妄为。所以,坚决打消某些人不劳而获的渔利期望,并且强力震慑其“被抓也没事”的思维误区,不仅需要市民群众遇事即报,有关部门也应利用各种监控资源,既要“报而究之”,也要“不报也究”。唯有这样,“讨喜式”敲诈才会有忧无喜、日渐式微。 司马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