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人性的光辉
柿子红了
我愿荒原成绿野(书法) 袁金水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雁鸣湖秋色
快乐的大妈(国画) 袁汝波
滑台怀古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滑台怀古

♣ 王幅明

望乡

滑县的历史,始于古滑国;滑台的记忆,始于滑伯。

大约公元前一千年,周康王执政时,封周公第八子伯爵于滑国,史称滑伯。滑伯勤政恤民,敬德崇礼,颇受民众拥戴。因王命在身,无召不得还京,天长日久,乃筑就数丈高台。每每登台西望,以慰乡愁。之后滑国都城迁于偃师,但滑台遗址犹存。

往昔州县衙署,今为育人校园。学子们追古念贤,集校内古滑台断碣残碑十余通,于校园一隅,建成滑台遗址碑林。松柏映衬,古意盎然。一通《滑伯祠记》残碑,记载了滑伯的陵墓,印证了滑县悠久的文化传承。历代县令上任,必先到滑伯墓前祭奠。

一个个斑驳的石碑,带我们回望远古。

滑伯墓侧,有苍劲古拙的丝棉木一株,传为滑伯亲手种植。虽历经风折霜摧、电击雷劈,屡遭战乱兵燹,却一次次涅槃重生。可是滑伯的灵魂保佑?

用想象垒起土台,纪念远古的贤人。

站立滑伯的望乡台,一眼望见三千年前的风景。

欧阳修的目光

一个并非滑县出生,也不在滑县安息的古人,却受到历代滑县人民的尊敬。

巨大的广场。一尊修长的雕像,手持书卷,身着宋代官服,风流儒雅,眺望远方。穿越千年时空,他的目光直视今天。

自号醉翁、因刚直不阿从二品官贬谪为知县的政治家,倡导革新的文坛领袖,终生用品德和诗文照亮后世的男儿。自任滑州通判,便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

在滑州,欧阳公写下千古名篇《画舫斋记》。他将寓所比喻为一条船。他的一生都在这条船上度过。少有风平浪静,更多的是惊涛骇浪。屡遭误解、诬谤、贬谪,这条船依旧前行。挫折未能改变他,而他,却用风骨与风雅在青史上留下英名。画舫斋被后世的历代文人墨客顶礼膜拜,赋诗立碑,许多次重修,又许多次易名,始终是滑州的一道胜景。

广场的背后是在战争的废墟上重新修复的画舫斋——欧阳书院。一侧是桃李满天下的欧阳中学。欧阳中学的校园里亦有一尊欧阳公的雕像。学子们常常在雕像前诵读欧阳公的名篇,缅怀前贤。

领袖远去,朋党仍在;画舫虽失,遗风长存。

清澈的源泉继续流淌。

六一居士的目光里露出欣慰。

运河无声

隋唐大运河从道口镇流过。

它拐了个弯,带着五谷、锦缎、美酒和先辈的笑声,飘然远去。

它留下骄傲:刻在古城墙的断壁上,顺河古街的店铺间,古渡口的石阶、码头上,已经变窄了的河床和静静的流水里。依稀辨认石阶门洞“山环水抱”的匾痕,残存的水闸。

它们见证了千年之久的航运。留存下来的义兴张道口烧鸡老铺、同和裕票号、德庆诚绸缎庄的铺面旧址,两座巨大的粮仓和通往运河的专道,记录了古镇曾经的繁荣。

早在东汉,曹操已在黄河故道疏浚,通航漕运,时名白沟;至杨广登基隋炀帝,集六年之功,挖通连接京都长安洛阳至扬州的运河,成为中国的动脉。犹如雨后春笋,沿岸一座又一座城镇相继出现,道口镇应运而生。

老年人清晰记得年轻时目睹过航运的盛景。只是在几十年前,因为废水和垃圾,河道淤塞,永济渠卫河段惨遭废弃。

道口一面街旁的旧舍、古城墙、卫河及多个渡口码头,已成为永恒的记忆,列入古镇的历史遗产,受到保护。

在河堤大道徜徉,仿佛读一部历史大书。里面有先人的欢笑、骄傲,也有郁闷和血泪。

运河无声。我听出了它心中的澎湃。

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固然不失荣耀,但它更愿意延续历史,复兴昔日的辉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