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6版:菊花须插满头归 上一版3  4下一版
热血书写生命歌
乐于奉献动中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热血书写生命歌
——访91岁老干部关钦贡

“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关于河南省会西迁,《开封市志》中这样记载道。1954年11月1日,《郑州日报》刊发了整版报道,“迎接省会迁郑”。

今年91岁的关钦贡老人,1949年从开封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郑州,先后在郑郊庙李完小、郑县师范任教。1954年,因为工作需要,被调至郑州市文教局中学教育人事科,之后又在郑州市委组织部、郑州市委党校工作多年,是省会迁郑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临近毕业那一年,河南不少重点学校正在筹备南迁,学校征求学生意见时我说‘我要回郑州’。”关钦贡老人目光矍铄,开朗健谈,说起当初的选择依旧决绝。

省会西迁,让郑州从一个县变成省会城市,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关钦贡也带着满腔热情,积极投身到郑州教育事业中。

1962年至1986年间,关钦贡一直工作在郑州教育一线,相继在中原区互助路小学、建设路第二小学、百花路小学、育红小学等学校担任校长,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春华秋实的生命之歌。

“我们家在郑州郊区(现高新区)石佛关庄,父亲只有周末才有时间回家一趟,第二天天没亮就又骑着自行车上班去了。” 关钦贡的儿子关国明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父亲上过两年学,父子俩平时就挤在办公室的一张床铺上。

关钦贡育有6个子女,上有老下有小,由于工作繁忙,全靠妻子在家操持,家庭负担并不轻松。在互助路小学任职期间,市里曾考虑给关钦贡分房子,关钦贡却把房子让给了学校另一个家庭困难的老师。“比咱困难的老师还有很多,咱咋能先住上好房子呢。”关钦贡安慰家人。

后来,又有一次学校分房的机会,可是房子少教师多,关钦贡再次主动放弃正式分配的房子,带着家人搬进学校用废弃老教室改造成的教师宿舍里。就这样,当了一辈子校长的关钦贡,一直到1988年退休之后才有了在郑州市区的第一套房子。

“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是关钦贡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凡事对得住自己的良心,懂得感恩、知恩图报,才算守住了做人的本分。”在关钦贡老人看来,良心,就是一把道德的尺子,一种为人处世的标准。一个人有了良心,才会知荣辱,才会讲道德、明事理。

退休后,关钦贡老人也没闲着。1989年,他和几个退下来的老红军老干部一起来到中原区老干部局关工委工作,还当起了关工委办公室主任。走进中小学校讲历史、讲传统,帮助失足青少年解心结、找方向,撰写关于“如何教育下一代”的思考探索和理论文章,陆续在《育苗报》等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关钦贡老人这一干又是16年。

如今,关钦贡老人仍保持着读书看报、剪贴记笔记、写毛笔字的好习惯。在老人的卧室里,简洁的书柜和书桌占据着显著位置。书柜里,一座座奖杯、一摞摞荣誉证书,还有一本本精心记录的封皮泛黄的剪贴笔记本,都被归置得整整齐齐。书桌上,厚厚的玻璃板下还压放着很多平整的老照片和学生们寄来的新合影,新一期的《老年春秋》已经翻看近半。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关钦贡老人年轻时吹拉弹唱样样行,最喜欢唱红歌。虽然已是91岁高龄,但他还经常在家人的陪伴下,到家附近的小公园散步,高兴起来还会打着拍子清唱一曲。

时光流转,带来的是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留下的是难以磨灭的永恒记忆。关钦贡老人如今已是“四世同堂”,一大家子共有31口人。平日里,关钦贡老人常给子孙讲过去的人和事,告诉他们从祖爷爷辈传下来的“孝悌传家,立德树人”的家训,念叨心中“郑州新腾飞,国家更富强”的期盼。

本报记者 赵文静 文 唐强 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