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 华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几十年来,豫剧《常香玉》经典的旋律未曾停歇,只要一声“刘大哥”唱起来,绝大多数河南人都能哼唱出下半句。戏曲,承载着河南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历经40年的历史洗礼,走向新辉煌的戏曲艺术,形成了全国瞩目的“中国戏曲振兴的河南现象”,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从“看热闹”到认真“品戏”
二三十年前看戏是个什么场景?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鲜明的印象:简陋的舞台上,演员们唱念做打演得热闹,舞台下却也是另一番“热闹”的场景,观众们一边唠嗑一边看戏,周围是此起彼伏的小商小贩的叫卖声。热闹是真热闹,可戏却也没听进去几句,若你此时问个观众,这个戏演了什么?他准会挠挠头说“不清楚呢”。
“小时候,妈妈喜欢带我去人民公园看戏。我记得当时的戏台非常简陋,舞台上面有个半圆形的篷子,被戏迷形象地称为‘半拉锅’剧场,戏迷只能坐在一排排凉凉的水泥凳上露天看戏。”回忆起几十年前看戏的场景,名票、戏迷张华记忆犹新,“现在看戏可不一样啦!市里有各种各样的剧场,冬天不挨冻夏天不受热,观众席软软地坐着很舒服。”张华是个老戏迷了,市里各个剧场都跑了个遍,硬件设施的改善使她更能静下心来去认真品戏了,“二三十年前看戏看得也开心,不过更多的是看热闹,而现在看戏,才是真正去用心欣赏艺术了。”
而让戏迷姬秋莲感慨万千的,却是戏曲本身呈现出的新面貌。“以前的戏曲乡土气息比较浓厚,现在却是非常高雅、新颖、大气。服道化从夸张变得自然真实,布景和舞台设计从简陋变得精美养眼,而演员的唱腔更加耐听、表演也更为细腻优美,再加上声、光、电等高科技表现手段的运用,戏曲从整体面貌到具体细节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