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住房三级跳
金秋十月(摄影) 朱增昌
植物比人明澈
香甜红薯暖冬天
秋 韵(国画) 蔡卫星
“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启事
刘邦纳谏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香甜红薯暖冬天

♣ 王 灿

位于南阳盆地 “东大岗”脚下的故乡,往昔几乎家家都要种上几亩甚至十几亩红薯。“霜降”前后,是收获红薯的季节,家乡人叫“红薯季”。

过完“红薯季”,天气渐冷,但香甜的红薯温暖着冬天,温暖着庄户人家。

一年红薯半年粮。红薯虽是粗粮,但物质匮乏年月却是农家人的主食。“这村到那村,吃的红薯根;这家到那家,吃的红薯叶;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香甜、家常、温暖的红薯是肚皮的依托,在寒冬里跟农家人相濡以沫。

苞谷糁熬煮一段时间,将滚刀红薯块丢入其中,那熬熟后的蛋黄色黏糊汤汁里既有红薯的软糯甘甜,又弥漫着苞谷的清香。就饭的菜蔬,大都是自种的萝卜、白菜等青菜,或腌制的韭花、酱豆、芥疙瘩等咸菜,可我们照样吃得津津有味。农家人笑盈满怀地说,苞谷糁儿丢红薯,喝得肚子歪扭住。如果赶上过节,炒上一盘野辣菜或癞肚皮棵拌土鸡蛋,抑或是五花肉炖粉条,那一餐俺小孩们更是风卷残云一般,把一锅饭吃得净光,甚至连焦黄的锅巴也不放过。

鲜红薯经刨子刨成片后,撒在地里晒干就成了红薯干,俗称“猫耳朵”。 将洗净的红薯干,掰成小块,熬制成的“红薯茶”,就是农家人心中的“碧螺春”。

红薯面“窝窝头”的做法颇为独特。用擀面杖揉开发酵好的红薯面团,将光滑的面团卷成长条状,揪出一块滚成球形,大拇指伸入面球中间,顺时针打圈圈,馒头坯就做成了。稍饧片刻,洞口朝下放入笼屉。水烧开后,蒸一刻钟,焖五分钟,甜香暄腾的窝窝头,就可以出锅上桌了。农家人说,“窝窝头蘸辣椒,越吃越上膘”。

红薯面加水搅拌成稠糊糊,将面糊倒入漏勺中,用手不停压搓,面糊经过箅眼滴入滚锅头,纷落滚水里的面疙瘩,如游弋水中的蛤蟆蝌蚪一般,农家人亲切地称为“蛤蟆蝌蚪面”。用笊篱捞出,佐以蒜泥、陈醋、生抽等调料凉拌,亦可配葱、韭菜、蒜苗等炒食。

做饭时常在锅底洞的草木灰里埋一半个红薯,饭中了,红薯也焖熟了。用火钳捡出,稍微凉凉,剥开煨焦的嫩皮,沙瓤、红心的薯肉映入眼帘,晶莹欲滴的薯糖溢满薯身,香喷喷的薯味扑鼻而来,咬一口,黏黏绵绵,蜜甜蜜甜,入喉即融,那味道、那口感,堪与糯米糍粑媲美。

在与红薯相依为命的冬日里,农家人挖空心思将寡淡的红薯变成丰盛的饭食,犒劳着一家人的肠胃。日月如梭,世事沧桑。近些年,好日子越过越红火,吃腻了细米白面,蓦然回首,纯天然的粗粮倒成了时尚。尽管甜丝丝的红薯一直没离开餐桌,但我怎么也吃不出当年地道的红薯味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